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聯合報╱社論】

誓言和口號喧天,內容卻空洞無物,這是近年台灣民主的災難。政治除了比賽毒舌和狡計,似乎已沒有其他作用,尤其無能解決問題。

政治功能的淪落,追根究柢,有三個「劣化」現象值得注意:一是民主的過程被壓縮到僅剩「選舉」,二是人民的參政權被剝削到僅餘「投票」,三是政黨存在的目的只剩下「攫取權力」與「分贓」。如此壓縮與矮化的民主政治,變得扁薄如紙,政客只要在選舉之際肆意操弄,一旦得逞,即可假民意之名取得權力,然後反過來凌遲人民。

這正是台灣民主最大的弔詭:人民投票當「一日頭家」,然後將自己賣身給政客當「四年奴僕」。亦即,民主的選舉手段,結果只提供了貪腐政客的任期和濫權保障,人民的憲政權利卻全遭抹殺與貶抑,以致民主只是虛有其表。因此,如果人們只注意到台灣經濟空洞化的可悲,卻看不清台灣「政治空洞化」的危險,那麼,在即將來臨的兩項選舉中,極可能再度掉入語言和口水的陷阱,又喪失四年的自由之身,台灣的繁榮和民主也就更難翻身了。

觀察近月來政壇的「語言墮落」現象,不難發現其反射的正是更真實的「政治墮落」。首先,從內閣官員談論物價開始,一堆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浮現,乃至謝長廷將經濟比擬為「豬狗雞」問題,皆反映了執政者對民生毫無悲憫之心。其次,正副總統對民眾的不滿大肆「反嗆聲」,甚至出現「太平洋未加蓋,可以游去中國」等惡言,顯示傲慢的「公僕」已搖身變成苛虐的「主人」。其三,陳水扁最近揚言要戒嚴、延期選舉及撤換地方選務主委,那不只是恫嚇人民,亦是恫嚇政府體制內的公務人員,將國家帶向裂解和倒退。主政者濫權、濫言至斯,與其治國赤字劣績確實「相映紅」。

在任何民主國家,元首一言一行均得謹慎深思;唯獨在台灣,總統可以隨意叫囂謾罵,任意反覆其詞,乃至恣意嫁禍給媒體、名嘴和在野黨,自己卻不負任何責任。在民主國家,總統發表的言論就是政策;在台灣,總統的話卻經常要由左右收拾、粉飾,甚至可以隨時改口、自己回收。政策如此朝三暮四、陰晴不定,政府官員再怎麼聰明敏捷,也不可能抓住正確方位。更別說,人們在這些擺盪不定的事務上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時間和才智,足以建立一個國家,此間當權者卻將之用來耗弱一個國家。

最近有人比較兩岸政治,形容是「工程師治國」與「律師治國」的對比。亦即,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的工程師養成文化,對照以「訴訟、爭辯」為主的律師教養,形塑了兩岸截然不同的領導風格,從而決定了兩岸近年的發展取向。這項描述對兩岸的時空條件也許過度簡化,對多數具有學養的律師也不公平;但用以形容陳水扁的善辯、好訟、工於言詞卻缺乏始終如一的信念,卻極傳神。某種類型訟棍的生存術,是寄託在他人的紛擾和爭端之中;陳水扁治國,表現的不正是這樣的爭鬥哲學?

民進黨執政七年半,已證實其治國能力一敗塗地;但從陳水扁最近向人民反嗆聲看來,可以發現,他已必須採用兩種心理防衛機制來自我合理化。其一,是把嗆聲者皆歸為「藍軍」或「紅衫軍」,那就是「敵營」人馬;被敵營叫罵,自然無需覺得羞慚。其二,是宣稱自己不是威權總統,不會派「陳啟禮」去把人作掉;以為掛上如此阿Q的民主布條,自己的政績再差都可以不必面對。但除非台灣都是愚民,阿扁要靠這樣曲折的心理建設來自我美化,他也知道自己的謊言已經遮不住自己的醜行了吧!

八年的時間,一個嬰兒都該長成少年了,但民進黨卻還擺脫不了它的「口腔期」。這個「會選舉」的政黨,何時才能學會「治國」?


【2007/12/02 聯合報】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拍好一部紀錄片,條件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被拍攝對象是否能夠,或願意與紀錄片的製作者全心的合作。今年金馬國際影展推出的四部紀錄片,就因為這一點,而有了相當不同的樣貌。

馬塞溫(Marcel Wehn)拍的「溫德斯向前行」顯然是得到被拍人最大合作的一部。電影作者除了採訪到溫德斯本人,歷年和他合作過的幕前幕後夥伴的肖像,還被放大了放在一間展覽室內,隨溫德斯瀏覽的腳步,逐一講述他們對溫德斯的看法。其中雖然也有對溫德斯負面的批評,但似乎都得到了他的認可。因此這是一部觀點完整,挖掘較深的紀錄片。

第二部「時尚大帝」的拍攝團隊,和被拍人卡爾拉格斐相處三年,雙方熟稔的程度,已經到了被拍攝人幾乎無視鏡頭存在的程度。不但拍攝人不方便問的問題,拉格斐主動的問自己,攝影機甚至可以自由地在他家中到處掃攝,因而透露的秘密,可能不是拉格斐預料得到的。不過由於拍攝團隊從未要求被拍對象和他們配合做一些什麼,所以鏡頭永遠是「尾隨」的多,「預期」的少。所幸這種在眾多場合未能看到主角正面表情的遺憾,都因拉格斐在正式的訪談裡,坦誠而詼諧的回答而得到補償,可以說是一部相當好看的電影。

第三部由岩井俊二拍他啟蒙師市川崑生平的「市川崑物語」,只有主角靜態的參與。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雖然經處理後有了立體感和動感,但因數量不多,電影作者就以默片時期常用的黑底白字圖卡來填補。所述種種固然溫馨有趣,但少了當事人動態的身影,總像是失落了什麼。

如果說前三部片子是人的紀錄,那麼「被遺忘的一九三七」就是事件的紀錄。這部由美國線上投資拍攝的片子,在遍訪七個國家之後,挖掘出大量此前不曾公開的影像史料。這些難得一見的黑白影片,是以當時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的觀點來編輯的。剪接後畫面與旁白的契合,精準得令人驚嘆。

大屠殺當時還是孩童的見證者現身說法,也叫人動容。然而已作古的外籍人士是不可能來親身參與本片的製作的。導演用演員來代勞也未嘗不可。但他放任一、兩個演員在敘述往事時,像新聞播報員一般的讀稿,則是大大的失策。這情形以演有納粹身分的德國人John Rabe的演員最為嚴重。同樣是代勞的角色,海明威孫女演的金陵女校教育學院院長,表現就自然、從容、有感情得多。

綜上所述,紀錄片的成績,應和被拍攝對象參與製作程度的多寡成正比的。部分「被遺忘的一九三七」拍攝對象,因謝世改由演員代替,處理上有難度,好在它以事取勝,影響不大。

事隔近一個世紀,紀錄片始祖Robert Flaherty所立下的典範:取得被拍者的信任和積極參與,依舊是紀錄片成功的首要條件。



【2007/1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聯合報╱汪瑩/影評人、導演(台北市)】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記者周志恆/台北報導】

專業記憶體封測大廠力成(6239)昨(29)日舉行法說會,董事長蔡篤恭樂觀看待第四季及明年首季景氣可逐季向上成長,同時在新增DRAM客戶訂單挹注,明年全年營運樂觀預估將挑戰三成以上的成長,全年資本支出規劃達85億元。

由於今年DRAM價格跌跌不休,蔡篤恭也呼籲DRAM廠商,不要一味追求「成本」的下降,而忽視「產能」的擴充節制,他認為,要解決DRAM價格的疲弱不振,唯有從「供需」的角度下手才行。

另外,力成今年辦理私募國內可轉債,蔡篤恭說,引進英特爾(Intel)等國際級晶片大廠,這些夥伴明年給力成封測的Flash數量將呈倍數增加,明年Flash業務前景比DRAM還樂觀。

蔡篤恭昨日也先行預告,力成10月營收將較9月成長,可續創單月歷史新高,第四季營收預期較第三季再成長10%左右。力成昨日股價下跌0.5元,收在131.5元,成交量5,000餘張。

力成公布第三季財報,單季營收62.32億元,較前一季成長11.5%,優於公司原預估5%到10%的成長區間,單季毛利率31.1%,單季稅後純益15.32億元,季增率9.2%,每股稅後純益2.75元。累計前三季營收173.34億元,年增率45.4%,毛利率31.2%,稅後純益43.85億元,年增率30%,每股稅後純益7.88元。

蔡篤恭表示,第三季成長優於預期,主要係下半年OEM市場需求強勁,力成以OEM客戶為主,營運相對不受白牌現貨市場價格下跌劇烈影響。此外,DRAM廠進入70奈米,擴增的產能高達40%,帶動後端封裝需求增溫,激勵力成第三季營收超過預期。

蔡篤恭說,第四季目前看來產能依舊相當吃緊,其中測試產線的產能利用率自9月開始已經滿載,目前看來營收有機會逐月走高,且持續到明年首季,整體而言,未來兩季力成的營運仍將逐季向上成長。

力成已宣布投入6到10億元,跨入邏輯IC封裝市場,準備與日月光(2311)、矽品(2325)等大廠一較高下。蔡篤恭昨日重申,力成邏輯部門產品正在客戶認證階段,預計明年初就會放量投產,初期將專攻手機及QFN(扁平式無引腳)封裝市場。月產規劃約200萬到400萬顆,不過,明年邏輯部門占力成營運比重仍僅有1到2%,預計到2009年拉升至一成的比重。

【2007/10/30 經濟日報】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分鐘摘要:拖延是經學習養成,你也可以透過學習甩掉陋習。

面對壓力、害怕失敗,甚至力求完美,都讓我們選擇推拖拉。其實,要真正克服拖延,就必須面對自己的既定觀念,以及自己對「失敗」、「完美主義」和「工作倫理」的定義。只要能更有效掌握自己對於工作的想法以及自我激勵的方法,自然就能提升工作效率和生產力。其克服拖延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正面的自我對話

一定要在心中和自己進行正面對話,給自己正面的心智圖像,這樣才能適切導引自己的能量,多締造成果,少庸人自擾。具體來說,應該採取下列方法,讓自己的內在對話從拖延者轉變成行動派,這些方法是:

●拖延者:「我必須完成……」 行動派:「什麼時候可以開始……」

如果一心只想著要做完工作,一定會覺得怎麼永遠都做不完,反而應該去想,自己什麼時候可以著手進行必須完成的工作。只要認清,重點是要讓專案有具體進展,就能夠激發能量並且提升投入的程度。

●拖延者:「這個案子太龐大了……」 行動派:「我可以先跨出一小步……」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有多重大,就會感到不知所措,應該思考怎麼朝正確方向邁進一小步。跨出這一步,再跨出下一步,然後再不斷前進,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拖延者:「我必須做到完美……」 行動派:「我可以接受自己是平凡人……」

如果告訴自己,打從起步起就要十全十美,就永遠不會接受高難度的挑戰,反而應該容許自己在一開始時犯些錯誤。每項重要的專案一定都會有發展曲線,在初期試行階段一定不會如自己想像得那麼順利。

●拖延者:「我沒有時間休閒……」 行動派:「我一定要花時間休閒,這樣才能……」

如果心裡其實想要從事其他活動卻不得不工作,就會感到憤憤不平,這會讓自己故意拖拖拉拉,心不甘情不願地工作。要排除這種心態,就要答應自己,只要達成專案中的部分工作,就給自己獎勵。

把下面這些話變成自己工作上的箴言:

「我決定要著手進行自己負責的重要專案,一次邁出瑕不掩瑜的一小步,而且要想到,等到自己完成一部分工作,就會有時間用來休閒。」


■二、立體思考法和反向行事曆

這些工具是用來對抗對於不知所措的恐懼。如果能夠不再感到不知所措,也就應該能做到不再拖延,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的。

■利用回推法推算進度

如果負責處理規模相當龐大的專案,有時會不知該從哪裡著手。要排除這種狀況,可以嘗試用下列方式,運用立體思考法和反向行事曆:

●檢視整個專案:並且區隔出幾項規模較小的合理階段。要記住的是,不要想一步到位,而是要把各個階段分配到接下來幾天和幾星期之中。

●從專案截止日期回推:並且由後往前訂出自己必須達成哪些里程碑。

為了舉例說明,假設你在4月初接到一項大型專案,必須在6月1日完成,反向行事曆就可以這樣訂:

○6月1日:把結案報告在早上9點交到主管桌上
○5月28日:做最後修正,撰寫正式報告
○5月15日:完成報告初稿
○5月1日:完成研究工作,開始草擬初稿
○4月25日:完成電話追蹤訪問,匯整資料
○4月18日:開始電話追蹤訪問
○4月14日:寄發問卷
○4月10日:問卷定稿備用
○4月5日:完成背景研究
○4月1日:和主管討論專案目標

●我都會設定每天工作的排程,並且按照排程進行工作。


■三、入神狀態

工作不要等到想做才做,應該讓自己進到入神狀態,摒除一切雜務,集中全副精力在手邊的工作上。學會隨時能進到入神狀態,就能夠締造更多成果。

■讓左右腦一起開攻

職業運動員口中的「進入狀況」,就是要隔絕一切旁騖,達到高人一等的運動表現。只要進到這種狀態,就能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實力,而且內心也會相當平靜,可以把壓力轉換成動力。進到入神狀態,就可以同時運用左、右半腦,也就是邏輯和創意。

■設計進入入神狀態的儀式

最好要養成小小的儀式,只要展開一項專案就進行這個儀式。儀式如下: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深吸一口氣,稍微摒住呼吸,然後把這口氣全部吐出來,反覆進行3次。在吐氣的時候,想像自己釋放了所有感受到的壓力。

●然後就要感覺自己的雙腳,放鬆腿部肌肉,感覺自己肌肉的緊張隨著吐氣逐漸釋放。


>>>想更了解更多克服拖延的方法嗎?《大師輕鬆讀》第245期:〈10招克服惱人的拖延〉


▼大師名言

※「拖延是透過學習養成的,也可透過學習加以排除,必須設計其他工具來應對自己的恐懼。」——尼爾‧費奧瑞

※「人生中所有最重大、最關鍵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無解的。問題本身是不會解決的,卻會因為人生面臨更緊要的急迫狀況,而逐漸消失。」——卡爾‧容格 瑞士心理學家


▼選評資料來源


※本期電子報摘錄自《大師輕鬆讀》9/13出刊第245期:〈10招克服惱人的拖延><The Now Habit>

類別:創意思考

《大師輕鬆讀》全球中文版由BusinessNews Publishing Ltd.授權台灣大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記者周志恆/台北報導】

記憶體封測廠大廠力成(6239)接單再傳捷報,外資圈傳出力成將接獲美光(Micron)NAND Flash及意法半導體(STMicro)NOR Flash訂單,最慢明年第一季即可開始出貨。力成為因應新的客戶加入,湖口新廠將提前於10月開始投產。

力成對於外資圈的傳聞不願正面回應。惟據了解,力成高層主管此刻正在美國洽談新業務,是否與新客戶的加入有關,著實引發市場聯想。力成昨(22)日股價開低震盪走高、收最高,終場大漲5.5元、收在125.5元,成交量近3,800張。

力成對於新客戶不願透露,不過,公司坦言產能相當「吃緊」,第三、四季營運逐季向上成長5-10%不成問題,而湖口新廠的產能預計提前至10月開始投產。力成7月營收衝達19.81億元,年增率逾36%,由於目前接單、出貨持續暢旺,市場預期8月營收將一舉突破20億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

力成將接獲美光、意法訂單的消息,已在外資圈傳開,包括摩根大根、花旗環球證券等,已相繼將調高力成投資目標價至160及165元,並建議投資人,近期力成股價拉回,是進場「加碼」的好時機。

花旗證券更指出,第三季記憶體價格持穩、能利用率提升及製程轉換效益,預估力成第三季營收季增率可達11%,將優於公司5-10%的成長預估。

美光是DRAM、NAND Flash產品的半導體大廠,其後段封測業務向來自給自足,不過,基本成本考量,美光近期已計劃大舉釋出委外封測代工訂單,包括力成、矽品、南茂等台廠傳出均有意爭取。

不過,業界認為,美光在DRAM後段封裝產能有小部分外包給南茂,雙方合作關係良好,因此南茂分得部份訂單的機會也不小;至於矽品,因先前法說會中透露下半年將新增IDM大廠訂單,市場也不排除矽品可搶一些訂單。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月溽暑,花蓮市明禮路與林森路交叉口的獨棟房子,久居台北的屋主決定要將房子清空搬走,外面堆著一袋又一袋的黑色塑膠袋廢棄物,主人赫然發現一位越南新娘正在門口翻垃圾,大聲問,「妳在幹什麼?」


「這些妳都不要了吧,我幫妳分類清掃,有用的東西給我,」嬌小的越南新娘,約一百五十公分高,躁烈的大黑眼睛,比男人還剛強。


女主人答應這個提議,她幫忙收拾,但是把有用的東西送她。

越南新娘整理衣服分類之後,眼睛落在冰箱,「這冰箱可以給我嗎?」每隔十五分鐘,她問一件東西,三個小時之內就陸續把瓦斯爐、電視櫃、藤製傢具……都要走了。


臨走時她開口說,「垃圾車剛來,他不肯幫忙運大件垃圾,我給他兩百元,他才幫忙清垃圾,所以你要給我兩百元。」送完所有舊傢具的女主人當場愣了一下,心裡的感受是,「這女人,硬是了得!」只有這樣不顧一切的女人,才能在這異鄉的底層社會活下去。


兩百元,誰在乎?台灣的越南新娘在乎。


二○○五年,花蓮縣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是台灣二十三縣市的倒數第四名(不含金門縣、連江縣)。二十三縣市的平均每戶家戶所得,二○○五年比前年倒退的縣市有十一縣,佔二分之一強。除了農業縣市,也包括了許多工業縣市。

「物價漲,不是全面受影響,而是有一群人幾乎活不下去,那是社會底層的一○%的人,」前台大校長、知名經濟學者孫震表示。


一九六○年代,美國窮人困境成為一個全國性議題,當時定義貧窮線(Provety line)是根據兩個假定:(1)家庭購買營養充分伙食所需的最低金額(2)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花在購買食物上。二○○五年台灣最低二○%的家戶可支配所得僅有二十九.八萬。每戶每月平均僅有二.五萬元,對於民生物價價格特別敏感。最低收入戶的可支配金額比二○○○年的三十一萬五千元更少。


物價衝擊最弱勢的人,也影響主流社會的人。一位外交官夫人和朋友到台北市信義誠品喝咖啡,一杯拿鐵咖啡二五○元,她望著一○一大樓的霓紅夜景,和朋友討論物價上漲,「對我沒什麼影響,我沒有減少消費,但是看到電視上好幾個小孩合吃一碗麵,覺得我的幸福與享受是一種罪惡,感覺很難受。」這次漲幅最深的是油價,七月底九五無鉛汽油每公升即將突破三十元大關,一輛二○○○CC轎車加滿油,「從一千元有找,到現在直跳一千五百元,」一位車主表示。


物價上漲的迷思


物價真的上漲嗎?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上半年為○.六一%,顯示物價持平。中華經濟研究院預估,第三季CPI會增加到二.一%,第四季是二.○%。「物價仍在平穩的狀況下,」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王儷容表示。


不過,看似物價平穩的背後,有不同的意義:

第一、批發物價大漲,零售價格持平,顯示廠商轉嫁成本不易。今年一到六月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是七.一二%,消費物價指數(CPI)是○.六一%。

「這一波農工原料上漲,讓廠商苦哈哈,」主計處三局科長吳昭明對媒體表示。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是十年新高。


第二、漲幅平穩,但漲項多。今年上半年漲福只有○.六一%,但是在主計處調查的三八九個項目群,有二○九項上漲,表示有一半以上的項目上漲,因此民眾感受切身。


第三、進口物價指數漲得最兇。全球化的衝擊,國際油價與進口大宗物資漲幅較兇。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如北海布蘭特原油在七月十三日創下每桶七九.五三美元的高價。國內中油依經濟部的方案,採取浮動油價制,反映國際油價成本。


至於大宗物資,近一年,玉米漲幅四○%,小麥漲幅五七%,黃豆漲幅四三%,IMF統計過去十八個月以來食品漲二三%,聯合國警告糧食不夠養活全世界。


全球化的衝擊導致國內進口物價上揚,其中漲幅最高的是基本金屬高達三二%,其次是動植物產品與調製品,漲幅二○%。(見表四),原物料上漲,各類食品也都上漲,以今年七月和去年比較,一包統一科學麵漲三成,統一鮮乳從四十五元漲到五十三元,綠巨人玉米粒漲一○%,小美冰淇淋漲一六%。

問題不在物價,在於所得惡化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報告,台灣都會區的物價指數在全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中排名第十七名,物價並不低。只是消費物價指數成長率比起其他國家平穩。


事實上,雖然油價和進口物資漲價,但是就數據和國際比較,台灣並不嚴重。油價比亞洲各國低。即使物價上漲,幅度不高,進口大宗物資也有其他替代品可選擇,所有的經濟學者與研究單位都指出,台灣並沒有通貨膨脹的疑慮。但為什麼一般人現在覺得難以忍受?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物價的問題,是經濟成長的問題,是所得分配的問題。」


社會學上的「相對剝削」(relative deprivation),說明社會的強烈剝削感是來自於人們的期望狀況和實際狀況有差距。最不滿的狀況不是最貧窮的時候,經常是在長期的經濟與社會改革之後,人民的財富卻倒退,所產生相對剝削感。最不滿的地區也不是最貧窮的地區,而是貧富差距大的地區。不滿是因為「比較」出來的期望值落差,勝於實際的處境。


台灣是否有相對剝削感,可以在幾個現象察覺。


一、和自己比較,薪水漲幅比過去少,物價卻上漲。

梁啟源指出,今天的問題是台灣一般人民所得沒有增加。台灣十年來的薪資成長率,一九九七年從四.八九%一路下滑到今年預估是一.二九%。


二、和社會比,貧富差距加大。就所得分配差距來看,二○○五年最高二○%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與最低二○%家庭相比,高低所得差距六.○四倍。比起二○○○年的五.五五倍惡化。

三、和國際比較,經濟成長率相較於其他國家落後,比過去差。

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在《經濟前瞻》中表示中產階級縮水,民眾普遍變窮,是台灣經濟相對過去及其他國家下沈的象徵。

台灣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在四小龍之中,僅高於南韓,同時遜於ASEAN六國與金磚四國。

就歷史縱深和其他國家相較,台灣經濟成長率一九九六到二○○○年平均為五.七五%,是四小龍之首。但二○○一到二○○五平均是三.一三%,是四小龍之末。

「經濟下沈是一種『比較』性,數據顯示台灣經濟似乎趨弱,」于宗先為文指出。

由於和自己、和他人、和國際比的感受較差,台灣人民薪資所得成長趨緩,連帶的民間消費欲振乏力。于宗先指出,二○○一年到二○○五年民間消費成長是二.六七%,相較一九九六到二○○○年平均七.六二%,大幅下降。


人民變窮,廠商不敢漲


去年的民間消費成長率更下探到○.八四%,即使今年已經打消卡債負面因素,也只能回到一.六九%。


許多受進口物價上漲的國內廠商,都紛紛拒絕採訪,只是私下表示,「我們為了反應成本,有些單品有調漲,但是還在密切觀察消費者的反應。」

量販店龍頭家樂福全國開發總監田中玉建議,「廠商就是忍住不漲,要不然你就是逼消費者去試別的廠牌。」


田中玉指出,關於一般民生消費品,消費者愈來愈接受無品牌商品,就是通路業者的自有商品,「家樂福自有商品從六十六億成長到八十七億。」受苦的上游製造商抱怨,家樂福是這一波物價上漲的最大受益者。


物價不只是民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中經院發表第三季經濟景氣預測時說明,「接二連三的民生用品和交通運輸費用調聲大起,未來國內各種物價轉嫁的壓力若提前引爆,恐對經濟造成不少影響。」

尤其是明年有立委與總統大選的挑戰,民生問題更是首要問題,上至總統、行政院長都密切關注情勢發展。經濟部與中央銀行也聯手抑制物價,不得不慎。(見經濟部長採訪,《天下雜誌》第八十六頁)


物價上漲只是冰山一角


物價上漲加深台灣社會的M型化。七月底,台灣大學EMBA舉行畢業典禮,當天的演講者是請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致詞。他面對台下的一三○位高階主管,他念茲在茲,「一個社會不可能單獨存在,如果在座有能力的菁英,不能幫助社會上弱勢,最後造成的社會問題也會影響所有的人。」他引老子的話,大意就是榮華富貴如浮雲,人生的意義是回餽社會,而不是追求事業財富的成功。


如同許多經濟學家的分析,物價上漲,只是反應所得分配惡化的冰山一角。

問題,不在物價,在於所得分配,在於相對剝奪感。




【天下雜誌377期 大人的友誼】 【文/吳琬瑜、賴建宇】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雄鄉七十九歲婦人陳鄭菊,在大學路旁奉茶五十二年,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水壺阿嬤;但最近她擔心水被下毒會害了別人,經過兩個星期煎熬後,結束五十二年的堅持。她作好事的「好心」,竟敗給了人心不古的「擔心」。

民雄鄉豐收村大學路兩邊的分隔島上,每天都擺上兩壺開水和茶杯,供過路民眾飲用,這兩壺開水最近卻不見了,連放茶壺的磚台都撤除。中正大學學生每天進出,以前好奇「為何會有兩壺水」,現在則好奇「水壺怎麼不見?」,甚至擔心好心的水壺阿嬤怎麼了?

水壺阿嬤陳鄭菊,身體依然硬朗。她說,奉茶,是她在艱苦歲月中培養的推己及人的作法,會收起水壺,則是對人心不古的擔憂。陳鄭菊說,萬一出事,自己賠不起。

陳鄭菊擔任校長的兒子陳永松說,鄰居提醒媽媽,水壺放在路旁供人飲用,萬一被下毒,可能害了飲茶人。這一說讓媽媽擔心,為了是否再奉茶,想了兩星期,他可以感受到媽媽的煎熬。

陳鄭菊年輕時家境貧困,出外撿拾木頭回家當柴火時,常熱得口渴難當,常想「有水喝該有多好」,因此決定燒開水供路人飲用。

陳鄭菊住的大學路,是民雄鄉東興、三興、豐收等三村居民進出民雄必經之路,以前村民、學生,不是走路就是騎腳踏車,陳鄭菊的開水,適時提供民眾、學生解渴,有時一天要添好幾壺開水。她的水壺也由一個變成兩個,方便路人飲用。當然隨著販賣飲料商店愈多,飲用開水的人愈來愈少。

曾有人建議水壺阿嬤不用再奉茶,但她仍堅持的說:「燒開水只是小事,雖然飲用的人少,但只要還有人喝,我就不想讓他們口渴。」沒想到五十二年來的堅持,卻結束於人心不古。



記者: 蔡長庚/嘉義報導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在北京發飆!七月十四日林懷民率領雲門舞集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水月》時,剛開演不久林懷民就發現有人拍照,氣得他下令把幕拉上,重新開始演出。他這股怒氣一直持續到演出結束。

林懷民在正式演出前,還提醒觀眾嚴禁拍照,手機關掉,不要鼓掌。一位十四日晚上在北京觀賞《水月》演出的北京李先生指出,才剛剛開演不到兩分鐘,就聽到林懷民高喊「有人拍照」。隨後幕就謝下重新開演。

這不是雲門第一次因觀眾在演出中拍照而暫停演出。早在一九七三年雲門剛成立,在台北中山堂推出雲門創辦以來的第一次公演時,就因演出當中有人拍照而落幕重來。雲門一九九三年在上海演出《薪傳》,演到當中<渡海>的段落,因為觀眾拍照以及小孩哭聲,導致林懷民下令暫停演出,不久之後才又宣布重跳<渡海>這一段。

這不是雲門第一次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林懷民說:「雲門的第一次演出就遇到這樣的事,但那是一九七三年,現在是二○○七年呢?!這讓我想起龍應台的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來。」他還指出,「對於舞者來說,只要努力了,就對得起觀眾,但有人拍照,對其他觀眾非常不公平」。他建議北京觀眾「該生氣的時候請生氣。」同時,他也希望媒體能廣泛報導此一風波。「我希望把這個故事傳出來,從此北京的劇場演出中不再有人拍照。」

對於林懷民下令重演,北京觀眾大多表示理解。觀眾陳先生夫婦指出,「對林先生嚴苛的要求沒覺得不正常,倒是沒想到有這麼不自覺的人。」當天保利劇院值班的領班康小姐說她在過去四年沒有遇到過重演的事情,她對林懷民的舉動表示理解。

他的不滿 絕非偶然

《北京青年報》的記者十一日觀看《白蛇傳與雲門精華》時,就看到有人接打電話數次。這位記者認為,由此看來,林懷民的不滿不完全出於偶然。

在林懷民生過氣後,十五日的雲門在北京保利劇院的最後一場演出,整個劇院全場安靜無聲,沒人敢再拍照。北京文化界的人說,「這是有史以來從未發生的,謝謝林懷民的『震撼教育』。」

大陸民眾觀看藝文表演的素質的確有待提升。六月底,法國巴黎國立音樂學院鋼琴家布菲在南京演出,但台下觀眾中有孩子上躥下跳大呼小叫,還有此起彼落的手機鈴聲說話聲。布菲當場激動,眼眶裡充滿淚水,演出也被迫中斷。

當地媒體《揚子晚報》評論說:「一個法國著名教授,竟在中國的音樂會上被氣哭掉淚!反過來,這一事件也深深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記者:【彭志平、陳淑英/北京—台北連線報導】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fe Is Short"
人生苦短



When it doesn't rain it snows
沒下雨的日子下了雪
Yeah the cookie crumbles but in who's hand?
餅乾在誰的手裡酥脆
All things said and all things done
已說的話已做的事
Life is short
人生苦短

Oh I am young but I have aged
我還年輕但我比以前老了
Waited long to seize the day
為了把握著一天我等了好久
All things said and plenty done...life's too short
說過的話和一堆做過的事 人生太短
Ooooh could this be....
這是嗎
Ooooh could this be the day I've waited for?
這是我等待已久的一天嗎
Another door to peek in through
另一扇讓人窺視的門
The floor is filthy
地板很骯髒
But the couch is clean
但沙發是乾淨的
At the end of the day
今天就快過了
That's another day gone
又是一天的結束
Life is short....Ooo life is short
人生苦短 喔 人生苦短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渥頓知識在線 2007/04/13


如果你所瞭解的所有關於辦公室的知識都來自於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連續劇《辦公室》,那麼你認為羅曼史是職場生活的主要調味品也就不足為怪。

秘書帕姆(Pam)和銷售員吉姆(Jim)在虛構的米福林(Dunder Mifflin)紙業公司裏互送秋波;區域經理邁克爾(Michael)與他的上司簡(Jan)因為在牙買加的一次不該的縱情而互墜愛河;拘謹的德懷特(Dwight)和安吉拉(Angela)則品嘗著因為隱瞞戀情而帶來的那份驚險刺激。但是該片中的諷刺故事並未遠離現實——尤其當經常把臉拉得長長的公司人力資源代表托比(Toby)向員工進行他那沉悶的勸誡,讓他們一定要將浪漫關係報告給他。“甚至一夜情嗎?”人到中年的銷售員菲利斯(Phyllis)問道。她的問話讓同事們都大吃一驚。

《辦公室》通過帶有諷刺意味的劇情確認了最近幾份調查中通過數位所顯示出的事實:羅曼史影響了辦公室生活,而且人力資源部門對此尚無對策。許多專家提出,考慮到職場關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公司對該問題採取回避態度,將給自己帶來了一定風險。“人力資源管理者持一種聽之任之的態度。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視而不見,並希望一切朝最好的方向發展。”位於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的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的人力資源主管黛博拉·克裏(Deborah Keary)如是說。


該學會與《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職業雜誌網(CareerJournal.com)聯合在2005年進行了一項研究(以下簡稱“學會調查”)。研究表明被調查的員工中40%表示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某一段曾經有過辦公室戀情。最近由私人公司進行了三項調查,其結果與該項發現一樣。其中由求職網站沃特網(Vault.com)所進行的研究(以下簡稱“沃特調查”)表明,19%的員工承認曾經有過辦公室“幽會”,地點從“老闆的辦公室”到“開去與顧客會面的汽車上”。


克裏說,雖然這最後一項發現可能會讓你感到一定程度的震驚——並促使你下次在進辦公室之前先敲敲門——但辦公室戀情的頻率在弧線上升這個趨勢並不讓人驚奇。“職場是一個新的社區。人們在辦公室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如果會發生羅曼史,就會發生在辦公室。”她說。


克裏和其他專家指出人口發展的趨勢引起了這個現象。隨著平均結婚年齡的增長,年輕的員工們更可能是單身身份。由於女性持續加入工作大軍,並且一步一步得到提升,她們前所未有地與男性並肩工作。並且在對同性戀寬容的公司,公開的同性約會也不會讓人覺得詫異。


“員工們對於追求辦公室戀情越來越大膽,也在隱瞞辦公室戀情上越來越不謹慎。”Vault.com的創辦者之一、董事馬克·奧德曼(Mark Oldman)說。


2004年Lawyers.com網站和《魅力》(Glamour)雜誌聯合進行了一項調查。在該調查中,76%的被調查員工持有和奧德曼一樣的觀點。他們說職場羅曼史比10年前越來越普遍。


奧德曼就辦公室戀情增加背後的原因列出了他自己的清單:逐漸增加的工作時間、讓員工有主控權的強大經濟、以及一些電視節目和電影的影響,如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麻辣上班族》(Just Shoot Me)和電影《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麻辣上班族》是一個關於雜誌出版社中正在發生的羅曼史的電視劇。在《BJ單身日記》中,主人公和自己的老闆約會。“人們都在說:‘如果他們能如此做,為什麼我不可以呢?’”奧德曼說。


對其他員工的影響


“工作中約會就如同在你的辦公桌前吃東西:總是會讓一切變得淩亂。”奧德曼這樣認為:“職場戀情可能最初會顯得棒極了,尤其是對年輕的單身人士。但如果戀情爆發——經常會如此——就如一枚榴霰彈投入職場,讓人注意力非常分散。”


正如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珍妮佛·穆勒(Jennifer Mueller)所說,不僅僅是戀情中的兩人注意力會分散,他們周圍的人也會如此。穆勒研究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和團隊動力。她說,職場中的成員經常會形成一些小圈子,而戀愛關係實際上也是一個由兩人組成的小圈子,可能會使有價值的團隊資源被封鎖在這個存在排他性的關係內。


“任何時候人們囤積資源——或被看到正在囤積資源——都將會降低團隊的效率,並讓人生氣。”穆勒說。另一方面,如果戀愛關係中的兩人能保持“很好地融入群體中”,並且不被大家認為是“排他主義者”,他們的關係就不會是個問題。


穆勒說,為促進戀愛中的這對人的融入,團隊領導人可以在團隊中給他們分配單獨的工作任務。“這在他們分手的時候也會有所幫助,因為他們將會有其他的聯絡來維持他們的聯繫。如同團隊中發生的其他情況一樣,需要(對此)進行管理。”


對同事可能存在影響這一點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員工一般支持管理者干預被視為違反公司政策的情人關係:在學會調查中,過半的被調查者聲稱這些戀情中的人應該受到管理層的正式訓斥(而僅有36%的人力資源專業人士贊同這個想法)。


但是對於一些員工來說,若知道同事涉入辦公室戀情,這件事情本身就讓人心煩。這是因為員工們一般會分成兩類——有些喜歡將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而另一些更喜歡將工作和生活分割,或分開,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南茜·羅斯巴德(Nancy Rothbard)說。“工作中約會的人將工作和生活更加結合,他們降低了工作和非工作層面之間的界限。”


在羅斯巴德關於員工如何和公司的工作/生活政策相互影響的研究中,她發現如果公司政策主張工作生活相互交融,例如提供單位托兒所,那麼傾向於區分工作和生活的人對工作的滿意度和投入度都會低。“所以對於那些更喜歡將工作和生活清楚劃分的人,即使他們自己不涉入到辦公室戀情中,他們也可能會因為(看到辦公室戀情)在身邊發生而受到干擾。”她說,“辦公室戀情會非常深遠地影響到其他人。”


無相關的正式政策


本部位於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市的索倫公司(Spherion)是一家招聘和人事管理機構,其在2007年1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辦公室進行約會——並且公開約會——在年輕一代中更普遍。年齡段在30至39歲的被調查者中47%的人說他們曾經有過辦公室戀情,而對於年齡段在50~64歲的被調查者,該數字僅為31%,雖然他們可能在職場的時間更長。另外,(年齡在18到24歲的)最年輕的上班族們最願意公開他們的關係。


雖然存在著辦公室戀情融入職場生活這個趨勢,但是令人有些奇怪的是學會調查的結果顯示,超過70%的人力資源專業人士稱他們的公司沒有關於職場戀情的正式的口頭或書面政策。那些現有的政策均有所離題:約20%的政策允許職場關係存在,而31%不允許。最普遍的政策是允許但不鼓勵辦公室戀情(占48%)。


在各種不同的調查中,被調查的員工和人力資源專業人士均認為上司和下屬之間的戀情關係是萬萬不可的。但是沃特調查顯示,約20%的被調查員工承認曾與上司有過約會。以下這個案例也正適用這個問題。2005年,美國波音公司的前首席執行官賀師統(Harry Stonecipher)因與公司一位女性副總裁發生婚外情而被免職。在波音公司曾經出現數起醜聞後,賀師統被聘以提高公司的道德標準。之後他本人承認他在這件事情上未能有效執行:“我們在這方面設定了——該死的,是我設定了——一個更高的標準,”他告訴《華爾街日報》,“我自己破壞了自己設定的標準。”


根據學會調查,對於那些設定有辦公室戀情相關政策的少數公司來說,促使其制定這些政策的最普遍原因就是擔心會出現性騷擾指控。在這個方面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公司讓彙報了關係的員工簽署一份檔,申明他們的關係是基於雙方自願的。這條人力資源戰略在《辦公室》的最新一段劇情中被詼諧地描述了一番。劇中,簡請她的情人兼下屬邁克爾簽署一份合同,以申明若他們的關係破裂,並負面影響到他的工作時,免除公司任何相關責任。


大衛·蓋伯勒(David Gebler)是工作價值諮詢公司(Working Values)的總裁,該公司是一家商業倫理和培訓公司,總部位於波士頓。他說辦公室關係所亮起的最大的危險信號是可能的利益衝突。“這聽起來可能讓人覺得太冷漠,但如果某個關係被公開,公司應該審查該關係,以避免任何違背道德的行為,”蓋伯勒說。


員工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要將關係隱瞞,可能因為他們擔心被視為不專業,或者想避免被大家傳閒話,或僅僅是更喜歡將關係保持秘密狀態。蓋伯勒補充說,但是維持保密狀態將使得員工更易於違反道德標準。“每個人都認為他們自己能夠確實地處理好,因為他們能很好地進行判斷。但當涉及到感情時是很難做出很好的判斷的。一條好的道德政策就是:不要逼問,敞開來談談。”


有趣的是,賀師統的被迫辭職“是因為他違反了公司的行為準則,而非關於員工關係的公司政策,”波音發言人約翰·德爾恩(John Dern)說。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賀師統的愛情物件並不直接向他彙報,但他通過公司的網路向她發送言辭坦白的電子郵件。也許這裏的含義是說如果賀師統採用不同的方法處理這段風流韻事——公開雙方的關係,同時僅使用私人電腦發送郵件——他也許會保住首席執行官的位置。


盡最大可能進行管理


鑒於這個話題的困難性和微妙性,大部分公司沒有關於辦公室戀情的正式政策或管理者培訓這一點也不足以為怪,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會的克裏說。“公司不想花費時間來就那些無法規定的事情來制定規定。為什麼要制定一個沒有人會遵守的政策呢?”她問道。她同時指出在人力資源專業人士中,對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多擔憂”。


請留意以下所抽樣的提問回應:在被問到對職場戀情政策的意見時,非盈利性質的政府科技承包商MITRE公司的發言人說大家對此並沒有太多可說的。他說:“這並不是人們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奈科傳播公司(Naked Communications)是一家總部在倫敦的廣告公司。其紐約辦公室的一位媒體代表說公司對此不加評價,“因為該話題太敏感”。博思管理顧問公司(Booz Allen)的一位代表在郵件中寫道,這個全球顧問公司沒有關於辦公室戀情的相關政策,除了一條綜合性政策,即“公司將尊重每位員工按照自己所選擇的方式進行私人生活,但希望員工的社交舉止能良好地體現出公司的聲譽。”


顯然許多員工收到的資訊比較混雜。在沃特調查中,41%的被調查員工說他們不清楚公司是否有這方面的相關政策。


工作價值諮詢公司的蓋伯勒建議採用一個更明確的、積極的方法。“不要使用一些關於利益衝突的一般性語言來設定關於辦公室戀情的政策,”他說。他指出雖然他的公司小(85位員工),但公司有一條明確的政策,要求員工披露他們的關係,以避免利益衝突。“我們說我們尊重員工的隱私權,但如果員工之間有這種關係,則有必要完全披露。”


但如何能讓員工公開他們的個人感情呢?蓋伯勒說這取決於經理們所創造的環境。“如果有一個健康的、尊重人的文化,這些就不會存在問題。只有當公司文化讓人覺得壓抑的時候這才會變成一個相對較大的問題,或者是因為人們擔心受到報復或羞辱而覺得(披露他們的關係)讓人不自在,或者因為公司不接受員工是具有人性的這個觀點。”


索倫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和首席人力資源官約翰·海因斯(John Heins)說,制定明確的政策同樣會在一個關係出現問題時讓主管們在進行干預時更具有迴旋餘地。“保險的方法就是將關注點放在績效、出勤或行為準則上。沒有這種政策的公司是短視的,因為他們僅僅關注績效或者出勤,”而行為準則是指遵守公司政策。


Vault.com的奧德曼說,不管有什麼政策,公司領導人應該清楚知道要就該政策進行溝通。“你不能僅僅是將政策寫在某個卷宗上,就希望每位員工認真對待,”他說。“某員工手冊上的一段話是不足以戰勝人類這種原始衝動的。”





本文經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下屬的“沃頓知識在線”授權刊登。 目前您可通過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 免費註冊訂閱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謝富旭】


本世紀最神奇的材料—碳纖維,具有一股難以言喻魔力。它的重量僅有鋼鐵的五分之一,鋁的二分之一 ,但柔軟如羊毛,加入特殊樹脂後,強度卻是鐵的十倍。碳纖維的魔力不僅止於材料特性,它讓許多傳 統產業重現生機,更讓許多瀕臨破產的公司振衰起敝。


這種分子結構宛如鑽石的「塑膠」,為產品增加的附加價值極為驚人!傳統的腳踏車一台大約只賣三千 多元新台幣,但是碳纖維腳踏車起碼從五萬元起跳!

碳纖維概念股股價一飛沖天

台灣腳踏車雙雄巨大與美利達以及零組件廠利奇,因為碳纖維腳踏車出貨激增,獲利與股價均屢創下六 、七年來的新猷。高爾夫球球具製造商明安國際與大田精密切入碳纖維高爾夫球桿,繼而跨入碳纖維腳 踏車車架,轉投資成果斐然。而台塑的碳纖維部門擺脫多年來賠錢貨命運,去年一口氣把多年來該部門 虧損一舉賺回,甚至被外資點名是台灣最有爆發力的碳纖維概念股。


國外碳纖維製造商的發展歷程更具戲劇性。碳纖維產能排名全球第五大的美國Hexcel公司,於○一年因 「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令飛機製造業大受打擊,導致這家專擅航空級碳纖維的公司一度瀕臨破產境地 。○二年底Hexcel股價崩跌至二美元上下。但是,飛機為降低燃油成本追求輕量化趨勢蔚為主流,碳纖 維供不應求,使Hexcel股價三年來飆漲近九倍,漲勢比道瓊成分大飆股波音公司還凌厲。


全球第二大碳纖維廠Toho Tenax與Hexcel一樣,四年前也面臨財務困窘難關,由於Toho碳纖維主要供飛 機之用,該公司宣稱空中巴士公司超大型客機A三八○所需碳纖維中高達五○%由它供應,Toho股價從 一百日圓出頭在三年內一度攻抵至一千二百日圓關卡,成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碳纖維飆股。


代理日商碳纖維布的華立企業副理許立松指出,製造碳纖維的原料與壓克力一模一樣,都是一種叫作聚 丙烯?(PAN)的石化副產品,但是PAN如果製成壓克力綿一公斤才賣幾塊錢新台幣,如果作成碳纖 維紗則可至少賣到一千元以上,使碳纖維身價宛如「黑金」一般。

產業呈上肥下瘦狀況

更不可思議的是,碳纖維這個「黑金」價格的飛漲速度不輸近幾年大漲的黃金與白金。根據台灣東麗公 司(日本Toray在台子公司)對廠商的報價顯示,三年來碳纖維漲了幾近三倍,以運用在運動器材的十二 K級碳纖維報價而言,已經從三年前的每公斤十三至十四美元一路飛漲至如今的三十五美元左右(去年 一度漲至四十美元)。以每公斤三十五美元來說,同樣重量的碳纖維等於比鋼鐵要貴四十倍,比鋁合金 貴十五倍,它的價格幾乎是貴金屬白銀的四分之一。


眼見碳纖維報價水漲船高,各家大廠也砸下巨資擴產,不過,碳纖維製造過程中需經過極高溫的氧化與 碳化處理,大量生產的技術仍存有相當大的瓶頸待克服,產量在要短短二至三年內大量開出並不容易, 使得供應依舊極為緊俏。


碳纖維因母絲不同主要分為三種,其中以聚丙烯?(PAN)碳纖維運用最廣泛,占所有碳纖維產出高達 九成。○六年,全球PAN碳纖維總產量估計為二萬二千公噸,與全世界一年白銀產量(含再生銀)差 不多。根據全球七家碳纖維製造廠(全世界生產PAN碳纖維也只有這七家)的擴產計劃,以PAN為 原絲的碳纖維產量將在○七年增加六五%,達到三‧六四萬公噸。從數字上觀之碳纖維的確是大幅擴產 了,但是業者仍擔心碳纖維報價仍將持續走高。


巨大轉投資碳纖維腳踏車車架的巨瀚科技總經理邱大鵬指出,來自飛機與風力發電強勁需求將吸納碳纖 維大部分額外增加的產能,碳纖維今年報價將易漲難跌。去年因碳纖維價格漲太兇,導致像巨瀚、明安 國際等碳纖維中下游業者的營收與獲利均告衰退。

中下游面臨考驗,產業重新洗牌

業者不約而同指出,導致碳纖維價格騰貴的最大推手即是飛機製造業。為了因應高油價時代,全球兩大 飛機製造集團美國波音公司與歐洲空中巴分別推出七八七與A三八○新一代商用客機互別苗頭。這兩種 新一代飛機的共同特性即是大量採用碳纖維作為材料,平均每架飛機對碳纖維需求量高達三十五公噸至 四十公噸之譜,較原先的主流機種對碳纖維用量暴增近一○倍。加上,包括中國等新興國家近年來對飛 機採購激增,導致全球碳纖維供不應求問題雪上加霜。


碳纖維價格飛漲已經為中、下游業者帶來營運挑戰,但是國內上市、櫃公司中最積極開拓碳纖維版圖的 明安國際董事長鄭錫坤反而視為是產業秩序重新洗牌的大好機會。


鄭錫坤說,碳纖維價格雖對明安營運造成衝擊,但這對這個產業是個考驗也是個機會,具有規模經濟以 及特殊利基的企業得以倖存後並進一步壯大。過去二年多來,明安購併上海峰盛及遠東複材二家碳纖維 公司,碳纖維產品從原本高爾夫球桿、曲棍球桿以及腳踏車架跨入航空、電子材料及其他工業用產品。 明安國際預估,目前約占集團營收一成的碳纖維產品在三年內時將提高至二成,每年以三○%的速度成 長。


中華民國尖端材料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環航複材董事長蔡科然則呼籲,台灣碳纖維下游廠商不應該一 窩蜂地擠在競爭已呈白熱化的運動器材領域。他指出,碳纖維的工業用途是一塊有待開發的廣大處女地 ,在這裡可以尋找到大幅提升碳纖維產品附加價值的機會,未來商機無窮。


儘管碳纖維價格飆漲導致該產業呈上肥下瘦情況為產業前景蒙上一層陰霾,部分業者擔心,碳纖維價格 昂貴可能反挫碳纖維相關的應用甚至是研發進度。不過,這場由碳纖維點起火苗的材料革命已經漫延開 來,如果台灣製造業企圖持續保持優勢的話,面對這場材料革命任何相關業者都不能迴避。



【財訊月刊二月號 299期】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撰文/陳芳毓】

廚房裡的品質戰爭


為了改革英國中學生的營養午餐,英國大廚奧立佛不惜發動一場「營養午餐品質革命」。表面上,他只是要孩子們愛上他的新菜單;事實上,他卻是在挑戰英國人的飲食文化。從管理角度來看,這是場發生在學校廚房裡的生產管理之戰。


奧立佛回來了!


2006年9月,正值開學期間,英格蘭地區的學生、老師、教育官員和媒體都在談論這件事。這學期起,學校餐廳將不再提供漢堡、薯條做為午餐,自動販賣機也不能賣巧克力、汽水等「垃圾食物」,11~16歲的學生,還要學習基本烹調技術和營養知識。


這場「營養午餐品質革命」的發動者、英國大廚傑米 奧立佛(Jamie Oliver)的新節目〈傑米的營養午餐〉(Jamie's School Dinners)續集,也正要播出。


時間回到2004年4月的倫敦。29歲的廚師奧立佛,帶著大批Channel 4電視台工作人員,來到位於格林威治的公立中學契布魯克(Kidbrooke School)。


靠著幾檔成功的電視烹飪節目,有著陽光笑容與金色亂髮的奧立佛,在短短數年中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然而,經常脫口而出的F開頭字眼和數百萬英鎊的財產,也讓他的正負面評論不相上下。


不久前,奧立佛雇用15名輟學或有前科的少年,成立一間名為「fifteen」的餐廳。他決心把這些問題少年訓練成廚師,並把過程製作成電視節目,此舉使英國人逐漸對這位叛逆金童改觀。


為了再創收視高峰,奧立佛與他的製作團隊這次挑上了「營養午餐」這個議題。他們要在契布魯克學校的廚房,實驗推出含有大量蔬菜、水果與新鮮烹煮食物的新菜單,取代薯條、漢堡、雞塊等冷凍加工油炸食品為主的舊營養午餐。如果計畫成功,就有機會在全國其他學校實施。


提升品質:用新鮮食材取代垃圾食物


英國的學生營養午餐品質一向為人詬病,具有父親與廚師雙重身分的奧立佛,更對此憂心忡忡。他認為,對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那可能是他們一天中,唯一能好好進餐的機會。


奧立佛沒料到的是,這次不是他的個人秀。要推動變革,他得跟所有營養午餐供應鏈上的單位打交道:教育部、學校、老師、廚師、食物供應商、學生與家長。表面上,他只是要孩子們愛上他的新菜單;事實上,他卻是在挑戰英國人的飲食文化:英國從不以美食聞名,速食和碳酸飲料廣告隨處可見,許多人都把「薯條配汽水」視為理所當然的午餐。


從1980年代,柴契爾夫人政府取消了營養午餐的營養標準及預算底限,部分學校的營養午餐預算,每人每餐只有37便士(約新台幣23元),這使得營養午餐的品質急轉直下。20多年來,契布魯克學校廚房的工作人員從28人減少到12人,無力在當天準備700人份的新鮮午餐。很快地,薯條與炸雞塊就取代了馬鈴薯沙拉與烤雞腿。


先天環境不良加後天預算失調,讓奧立佛像個預先看到顧客(學生)需求、卻得不到公司(政府)支持的生管經理,不僅生產線作業員(午餐廚師)跟他唱反調,部分顧客(學生與家長)也質疑產品的價值。


從管理角度來看,這是場發生在學校廚房裡的生產管理之戰。


執行計畫過程中,奧立佛遇到的第一個瓶頸,是如何在預算內,用37便士做出「營養」午餐。食物外燴公司也虎視眈眈,只要學校餐廳無法控制預算,他們就可以接收這筆生意。


奧立佛花了好幾個禮拜研究新菜單,還動用與高級肉商的關係,用比過去批發商更便宜的價錢取得肉品。一個月內,冷凍漢堡就從午餐中絕跡。


「我從不覺得傑米有辦法在預算內做出新菜單,」契布魯克學校的廚師領班諾拉(Nora Sands)剛開始很沒有信心。她對《衛報》(The Guardian)說,在高級餐廳工作的奧立佛不會了解,如果無法準時供應熱騰騰的午餐,500個學生可能會暴動的嚴重後果。


代表舊午餐思維的諾拉,是奧立佛的第二個瓶頸。


為了把她拉出舊有作業模式,奧立佛與她發生幾次嚴重爭執。奧立佛先是挑剔諾拉的

刀法,但諾拉認為奧立佛不食人間煙火:「如果一天要切12公斤的辣椒,我需要用機器來切!」曾在法國餐飲學校進修的奧立佛,喜歡用特殊食材,諾拉對此也不以為然:「有一半食材的名字,我連唸都唸不出。我不知道高良薑(galangal)和檸檬草是什麼,也沒用過龍蒿(tarragon)!」


奧立佛只好把諾拉送到自己的餐廳去受訓。為了建立整套制度化流程,他為負責準備午餐的「營養午餐媽媽」成立短期烹飪學校,先把50多位「革命種子」培養起來,再讓她們回到原本的學校,把新的營養午餐菜單教給同事。


第三個瓶頸,是契布魯克700多個11~16歲的學生。當奧立佛和諾拉等廚師們放棄了垃圾食物,學生們也放棄了他們。接連好幾天,餐廳都空無一人,「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吃到『真正』的午餐?」孩子們哀嚎著要吃薯條和雞塊。


沮喪的奧立佛發現,孩子拒絕吃蔬菜,是因為他們根本沒看過蔬菜,有些人甚至連英國超市最普遍的蒜蔥和馬鈴薯都認不出來。孩子們不愛聽訓話,大廚只好投其所好,用「演」的。


節目中有幾幕令人印象深刻。有個孩子吞下食物後,硬生生全吐了出來,奧立佛於是穿上了滑稽的「玉米裝」,教孩子認識蔬菜。


又有一次,奧立佛指著兩盤雞腿和雞塊,問:「你們要吃那一個?」「雞塊———」,孩子們異口同聲。


「好,我就讓你們看看那些他媽的雞塊是怎麼做成的!」奧立佛咬牙切齒地把一坨碎肉丟進食物調理機,接著又丟進幾串雞皮,攪成一攤粉紅色的肉泥。原來,把碎肉和雞皮攪在一起,加上玉米粉和調味料,炸一炸,就成了只有脂肪而沒有營養的雞塊。看完表演,孩子們臉上紛紛露出噁心的表情。「現在,你們要吃哪一樣?」「雞腿———」。


爭取預算:帶著27萬網友支持,向首相陳情


奧立佛終究贏得了這場硬仗。2005年2月〈傑米的營養午餐〉播出時,契布魯克中學有600個孩子會固定去餐廳吃飯,另外100個會買奧立佛設計的營養便當。


節目一播出,輿論譁然。節目內容攻占各大報紙頭版,「營養午餐」成為全民話題。超過500萬人、約12分之一的英國人看過這個節目;節目網站在一周內收到25萬個簽名聯署,並得到近五分之一下議院議員的支持。


奧立佛帶著英國史上規模最大的網路連署簽名(最後達到27萬1677人),上唐寧街10號向首相陳情。布萊爾(Tony Blair)在壓力下成立「營養午餐監督小組」(the School Meal Review Panel)制定營養午餐的標準,提撥2億8000萬英鎊(約台幣168億)給「營養午餐信託」(School Food Trust),改善營養午餐品質,使每位學生午餐預算提高到50便士(約台幣30元)。全英國現在約有90間中小學,都採用奧立佛的菜單。


2006年9月,傑米重返校園推出〈傑米的營養午餐〉續集,為的是要確認,在他離開校園後,新營養午餐革命是否繼續落實。諾拉告訴奧立佛,一年多來,午餐預算只多了2000英鎊(約台幣12萬元),吃學校營養午餐的學生比例下降了2%;因為少了賣零食和甜食的收入,學校餐廳出現1萬5000英鎊(約台幣90萬)的赤字。


儘管經費問題仍未完全解決,但學校廚房已經開始飄出烤雞腿的香味。梅格小學(Meadgate Primary)的廚師哈默絲莉(Anne Hammersley)對《觀察家報》(The Observer)說,過去,廚房冷凍庫裡裝的,是會流出噁心油水的冷凍香腸,現在的冰箱裡,則裝滿了新鮮蔬菜。


改變觀念:用創新方法,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然而,如同許多改革,沒錢時,以為錢來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但事實是,有錢也無法解決的問題,才最棘手。


即使超過七成的家長支持奧立佛的改革,仍然有些家長不樂於見到營養午餐的改變,他們把麥當勞套餐送到學校給孩子;腦筋動得快的生意人,已經隔著校園鐵欄杆賣起漢堡和薯條,甚至對奧立佛回嗆說:「他高興餵他的孩子吃什麼是他的事,但不是每個家長都這樣想!」


講話直率不輸青少年的奧立佛反擊,這些不關心孩子健康的家長,根本是群不折不扣的王八蛋。「我看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打開他的餐盒,裡面只有一個吃了一半的麥當勞漢堡、幾包洋芋片和一瓶『紅牛』(red bull,英國的提神飲料)。在場所有人都笑了,隨後卻難過地想哭,」他對《太陽報》(the Sun)抒發了一連串不滿。


大廚的憤怒,源自於無知父母無法保護孩子的無奈與失望。他執行了一連串改革,想把品質好的營養午餐行銷給家長,家長卻不買單,雙方對於營養午餐的價值,顯然有相當大的認同落差。要改變產品的品質,簡單;要改變消費者的價值觀,卻是難上加難。


不過,這個從小因學習障礙,而不得老師寵愛的頑童,並不因為不被喜歡而困擾。兩年來,奧立佛對營養午餐品質的改革,終於贏得英國民眾的尊敬。2006年4月,媒體協會(Press Association)的問卷指出,四分之三的家長都認為學校營養午餐的品質有提升;44%的人認為,奧立佛是推動改革的主因。正面的回應比例,比一年前活動剛開始時增加了一倍。


〈Naked Chef〉是奧立佛的成名作,他特別解釋,這聳動的節目名稱指的是「食材及烹調方式簡單易懂」,而非他脫光光在節目上做菜。但經過這場營養午餐革命,奧立佛直來直往的個性也赤裸裸呈現在英國人眼前:改革,就是用創新的方法,為公眾的利益,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這或許是致力改善流程與生產品質的經理人,值得參考的成功方程式。


Jamie Oliver 傑米.奧立佛


31歲,英國名廚,身價超過2000萬英鎊(台幣約12億元)。生於英國南部,父親經營酒吧,從小就在酒吧幫忙,最後畢業於餐飲學校。個性包含激進和保守的兩種極端因子,深信努力機會才會來敲門,卻又不服從世俗成規,營養午餐改革堪稱其代表作。


變革延伸祕技×10


奧立佛祕技1:凝聚民意,形成壓力。


當25萬個簽名在1周內湧進奧立佛的「營養午餐」網站,改革就從1個人的主意,變成25萬人的共識。換成政治語言,就是25萬張選票,沒有任何政府敢忽視這股影響力;在眾多眼光監督下,改革也較不會被官僚系統犧牲。組織裡推動改革也是如此,儘管主管可能並不樂見輿論壓力,但在與主觀固執的上司互動時,善用網路有時卻是必要之惡。


奧立佛祕技2:先做事,再要錢。


奧立佛的營養午餐改革口號是「一個孩子半英鎊,希望把每個孩子的預算,從37便士提高到50便士。但他心裡明白,在政府答應前,預算必須被控制在37便士。因為,奧立佛必須先取得學校的認同,證明他不只是個高級餐廳主廚,也有控制預算的能力;其次,如果學校自製午餐費用太高,和外燴廠商相比,會顯得毫無競爭力,經費壓力會迫使學校選擇外包午餐。


奧立佛祕技3:口說無據,眼見為憑。


一開始,新午餐菜單引起反彈。部分學生甚至告訴家長,新午餐令人難以下嚥,試圖用家長的力量改變新政策。學校老師為此把家長請到學校,參觀新午餐菜色。一位家長恍然大悟,當場轉身告訴女兒:「不要再假裝菜色有多差。新午餐很棒,連我都想吃!」當老闆聽信讒言而對你信心動搖時,不要爭辯,讓他親眼目睹你的工作成果吧!


奧立佛祕技4:治標,還要治本。


改善學校營養午餐後,奧立佛又進一步要求學生上烹飪課。道理很簡單,孩子習慣吃垃圾食物,是因為家長無法準備現做的新鮮食物。孩子學會烹調,不但可以自己做飯,當他們日後成為家長時,也會比較注意自己孩子的飲食營養。徹底改變引發問題的組織環境與文化,才能確保改革不會人亡政息。


奧立佛祕技5:肯定就會產生熱情。


在營養午餐改革之前,學校廚房裡的「營養午餐媽媽」被戲稱為「食物處理機」,因為她們的工作只是把冷凍薯條和漢堡放到鍋裡炸。但是現在,她們又要開始重新運用各種烹飪技巧,做出新鮮的食物。契布魯克的「營養午餐媽媽」諾拉(Nora Sands)形容,廚房熱絡的氣氛與過去大大不同,同事們還會互相交換心得,甚至在家裡實驗學校裡學到的技術。當工作者的知識與技術被肯定時,才能找回工作的熱情,才會產生自我激勵、改善的力量。


奧立佛祕技6:擴張團隊,盟友愈多愈好。


諾拉也提到,當她找高年級的學生去廚房,幫忙把沙拉和蔬菜放到低年級孩子的餐盤裡時,低年級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因為食物是他們認識的人給的。你是不是也比較容易接納所信任的人的建議?要擴大改革的影響力,要先從身邊的人開始,把盟友一個一個拉過來。


奧立佛祕技7:要利誘,不能硬來。


如果你也想改善附近學校的營養午餐,奧立佛的網站上有份教戰手冊,第一句話就是「你只是想改革,而非製造敵人」。所以不能強迫,而要說服學校,為了學校與學童的利益,確保營養午餐的品質是教育者的責任。組織內的改革也是,把改革與對方的利益牽連在一起,阻力自然會變小。


延伸祕技1:把顧客反應帶回會議室。


變革的關鍵是「我見、我感受、我改變」,而不是「我分析、我思考、我改變」。如果要說服大家,顧客對產品非常不滿意,你不需要一份50頁的報告,而需要一卷15分鐘的錄影帶,把顧客憤怒的表情帶回會議室,一定能讓所有抗拒改革的人,願意靜下來思考改變產品的必要性。


延伸祕技2:人微不一定言輕。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名廚奧立佛一般一呼百應。要打敗人微言輕的無力感,可以佈置一場精采的戲劇。一位主管為了說服高層,工廠手套採購的程序問題,已造成大量的浪費。他請工讀生把所有公司目前使用的手套各買一付,標上使用部門及價錢。當424種不同手套堆在會議桌上時,突然間,所有人都了解狀況有多糟。


延伸祕技3:與眾不同,較易成功。


太平洋保險集團經營委員會主席潘燊昌,喜歡做與眾不同的事,因為做沒人做過的事,就沒有比較的壓力。許多人以為跟著前人的腳步比較容易成功,其實不然,因為必須做得比前人更好,才能有所超越。所以每當這位保險教父想達成高目標績效時,他會選擇與眾不同的方法,成功的機會比較大。



【《經理人月刊》3月號】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文/費若本】


台灣的政壇上,現在正瀰漫著各種「氣」,怒氣、驕氣、酸氣、怨氣、殺氣……一大堆的污濁之氣,四處流竄,特別是那些想要參選二○○八年總統大位的幾位人士,更是集諸氣於一身。

他們之間,似乎總是在乎一些小恩小怨,比的也是小是小非,祇要一和競爭對手有關,彼此之間的言詞就濁氣逼人,什麼參加二二八活動,請帖有沒有專人送達,或是打電話親邀?什麼民調要用「排藍機制」?什麼「大位不可以智取」?什麼是「地方人士說的」,馬英九可能會「當選無效」?什麼「幕僚放話」:「王金平沒有勝算」……怒、酸、驕、怨、殺諸氣混雜,味道實在讓人難以聞嗅。

理論上,總統是「大位」,這些要選總統的人,當然所言所思都該是「想大的」(think big),也應該和對手「比大的」。「想大的」並不是說一定非要拋出什麼多偉大的議題,他應該要想得更結構一點、理論更通透一點、思考得更根本一點,長遠一點。

譬如說,解決失業問題,可以發放救濟金,也可以輔導轉業,但也可以是從台灣整體產業結構著手,將救濟預算轉化成再教育資源,提升人民的競爭力,創造新生的經濟活動,這樣才叫做是「想大的」。

又譬如說,台灣因為產業結構的轉換,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已經蕭條,已有六成以上的人口從事服務業,但是,整個政府機器卻沒有因應「想大的」,針對過半數的人口,趕緊推動專門替服務業規畫將來,位階夠高,能和國科會、經濟部平起平坐,有足夠人才和預算,能夠決策的專責官署。不分藍綠,過去這些年以來,所端出來的產業政策,都還是「想小的」,以那些獲利高,但就業人口少的技術密集產業為主體;追逐總體GDP帳面的成長,卻無法找到更合理的分配結構,真正解決大多數台灣人民生計漸入危機的窘況。


自許高又自戀,易罹患崇拜症


當前的台灣,絕對不是一個太平盛世,想競逐大位的人,他們該「想大的」事情太多,而不是整天和對手們小鼻子小眼睛的祇是「想小的」、「比小的」。

讓人更錯愕的是,該「想大的」,遲遲看不到這些有心競選總統的人表現相對應的格局;反而在搞一些「典範包裝」,台灣的天王們,可是心眼一個比一個大,他們「言必稱,行必學」的偶像,也是一個比一個大。

可以這樣說,這些政治人物自許很高,也都很自戀。

譬如說,游錫正以小泉純一郎為典範;蘇貞昌則從「做實事」的張之洞,轉向文豪大仲馬筆下之基督山伯爵了,不知蘇揆心中想要「復」什麼仇?謝長廷則是私淑德川家康,等待時機,不急著出手;呂秀蓮則捧出大長今,為自己化妝添粉;王金平陣營則自比是接位前夕之「雍正」,頗有「孤臣孽子」之心緒;馬英九則忽焉「劉銘傳」,忽焉「蔣渭水」,幕僚則觀察到是「蔣經國」,決策喜愛搞「天威難測」……一個比一個有來頭,馬王蘇謝游呂個個正化身為歷史名人,跨時空大戰,張飛打岳飛,殺得滿天飛。

基本上,追求典範原本在個人立身處事上,很有正面的價值,但這和隨便認師父卻是兩碼子事。一個愈缺乏信念和自信的人,愈會患「偶像崇拜症」,想像自己也和這些偶像一模一樣,把自己放入「自戀症候群」之列。


找典範求師父,政治紛擾根源


其實,台灣的政治人物從來就流行從歷史中找典範、求師父。蔣介石時代就力捧王陽明,鼓吹什麼「少康中興」等歷史神話。到了李登輝時代,中國歷史人物找得不夠了,一度,日本幕府的德川家康,成了當時政客人手一套必備寶典,大家讀之、引之、闡述之,好像基督徒讀聖經、穆斯林讀可蘭經、佛教徒頌金剛經般深信不疑。

李登輝為了處理掉末代省長宋楚瑜的「葉爾辛效應」,第一次總統直選後,國民黨和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又搬出了法國強人戴高樂當偶像,大力鼓吹修憲,學法國「第五共和」,李登輝和許信良都自許是「戴高樂」,推動自稱可以「三十年長治久安」之「改良式雙首長制」,結果,這個制度卻成了台灣這些年來政治紛擾的根源,且無解。

到了二十世紀末,台灣政客又多了石原慎太郎這個偶像。宋楚瑜和謝長廷當時不但以石原自況,而且用石原典故,替他們「向中央說不」、「超黨派政治」找到合理性與宣傳口號。陳水扁更是大搞偶像崇拜的翹楚,他又是仿柯林頓的「大謀略」,又是效法布萊爾,自稱取經自紀登斯的「第三條路」、「新中間路線」。執政末期,為了延續自己在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地位,又想要複製美國制憲的「費城奇蹟」,鼓吹新憲了。


創造話題心態,專長跳躍學習


長久以來,台灣政治人物總是在找師父,覓偶像,總愛擺出進一步「學而時習之」的羨慕心理,總要平空移植偶像到台灣來,卻不見有幾人,真正捫心自問過:是不是找錯了師父,拜錯了偶像?

所謂的「戴高樂之第五共和」,在台灣,已經是憲政災難同義詞了;布萊爾的第三條路在英倫好像也吃不開了;石原當年為什麼會高票當選?難道真的祇是因為他打著無黨籍的旗號,敢向中央說不?還是有更深刻的日本政經因素?台灣的政治人物在拜師父、覓偶像時,真正想清楚過嗎?

其實,台灣的政治人物搞偶像,長期以來就是一種「造勢」、「創造話題」的心態。台灣的政治人物不但都擅長於「跳躍性的思考」,更專長於「跳躍性的學習」。他們往往都祇看到結果,卻跳過了形成這個結果的過程。基督山伯爵為什麼要「復仇」?他的冤屈有多深?德川家康的隱忍曾付出多麼錐心泣血,甚至要殺長子的代價?蔣經國的「天威難測」是建構在怎樣的權力基礎和體制上?小泉的「刺客」可以在台灣平空複製嗎?

追求典範不是隨便說說而已,不是拿個帽子隨意揮灑就了事,捧錯偶像亂拜師父,也許,被人笑一笑說是「東施效顰」,但要是移植錯了,錯把逆流當主流,再搞個什麼「戴高樂」、「麥卡錫」,豈不貽笑大方。

但是,台灣的政治人物顯然還沉迷在「江戶啟示錄」、「東京啟示錄」、「漢城啟示錄」……的美麗幻覺當中,希望他們頭腦能清醒一點,顯然是過高的期待;要他們真正為二○○八這一役,「想大的」,恐怕更是不可能!



【新新聞周報第1043期合刊本】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齊立文】


根據杜拉克觀察發現,想要有效管理時間,可透過4步驟達成:首要記錄和分析自己每天的時間支配情形,找出浪費時間的元兇,然後集中時間做最重要的事。


「人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時間,」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書中這樣說道。本書出版於1966年,距今已40年。時至今日,無論是經理人、高階主管、管理者或知識工作者,依舊陷於同樣的困境裡。


杜拉克認為,最能鑑別主管效能高低的關鍵因素,或許就是能否珍視時間。


杜拉克很了解主管的處境。他指出,主管的時間通常是屬於別人的,若以實際從事的活動來界定主管的角色,則主管應可被界定為組織的「俘虜」。杜拉克親身觀察發現,許多主管都是用了大量的時間,做了許多看似一定要完成的事情,但實際的貢獻或成效,卻是少之又少。



時間管理Step1:詳細記錄時間運用情形


杜拉克曾經請一位自覺記憶力良好的董事長,說明自己的時間支配情形。該名董事長萬分確信自己把時間井然有序地切割成3個部分,分別用在高階主管、重要客戶和投身社區活動上。但根據祕書連續6周的紀錄,董事長幾乎沒有從事上述活動,大部分的時間反而都是擔任調度者的角色,追蹤熟識客戶的訂單,然後不斷打電話到工廠,要求工廠處理訂單。


這就是主管自我感知和實際情形的落差。因此,杜拉克建議主管欲獲致成效的第一步,就是記錄自己真實的時間運用情形。主管不一定要親自記錄,最好是交由祕書或助理完成,但重點是要切實記錄下來,而且要當場記下,不要事後憑記憶。就算無法經年累月地進行,至少每年也要有兩次、每次持續3~4周地執行這項記錄工作。


一旦形諸文字,主管幾乎毫不例外地會發現自己把時間用在許多枝微末節的事情上。唯有透過切實記錄,並且反覆地省思自己的時間支配情形,才有可能重新思索和安排自己的行程。



時間管理Step2:系統化管理時間


完成時間紀錄之後,就可進第二步驟,即系統化的時間管理。杜拉克指出,管理者必須從紀錄中找出無生產力、浪費時間的活動,並且盡可能避免這類情形。不過,這還有賴管理者自問幾個問題:


1.「如果根本不做這些事情,會怎麼樣?」如果答案是「不會怎麼樣」,那就應該停止浪費時間在不會有任何成果的事情上。


杜拉克發現,有些大忙人之所以忙,是因為他們從不錯過任何事。他以一位自稱兩年內只有耶誕夜和新年在家吃晚餐的執行長為例,其實很多晚宴根本只是禮貌性邀約,他參加了反而徒增對方困擾;更有多達三分之一的餐會是就算公司任何一個高階主管都不參與,也不會影響公司業績。因此,如果一項活動對於組織或自己毫無貢獻,就該學習說不。


2.「在時間紀錄上的所有活動中,哪一項是可交由其他人完成,而且就算沒能做得更好,也可以做得一樣好的?」杜拉克在此提到了管理學有關「授權」的議題。授權並非意味著把自己的分內事推給其他人,而是如果某件事是可以交由其他人輕易地完成,就應該交付出去。主管應該把省下來的珍貴時間,拿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3.「在我(主管)所做的事情當中,有哪些事浪費了你(部屬或其他同事)的時間,但對於你的效能卻是毫無貢獻的?」主管固然可以排除浪費自己時間的活動,但有些時候,他們浪費的其實是別人的時間。杜拉克認為,這種現象沒有明顯症狀,但還是可以透過提出上述問題來發現,而且要不怕聽到真話。


例如,某高階財務主管明知開會很浪費時間,卻還是要求所有部屬每次與會,而參與者為了表示出興趣,又會提出至少一個(多半是不相干的)問題,結果會議變得陣容龐大而冗長。主管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希望訊息暢通,而且不要有人被排除在外,但其實部屬也跟他一樣覺得開會很浪費時間。


在詢問部屬意願後,該名主管想出了新的方法:他在開會前,送出一份書面表格,註明本次會議的與會者、時間地點及主題,若其他人覺得需要了解相關資訊,可自行決定參與與否,但會後一定會立即接到會議內容的完整摘要,並歡迎提出意見或評論。


相較於先前動輒十幾個人一起開會,耗掉一整個下午,如今只有少數幾人和祕書(負責記錄)與會,前後只要一個多小時,而且沒人覺得被排除在外。



時間管理Step3:找出完整的時間區塊


無論是記錄和分析時間,或是排除不重要的活動與浪費時間的因素,都是為了讓主管可以騰出時間從事更重要、對組織或個人更有貢獻的工作。然而,無論多麼「大刀闊斧」,主管所剩餘的時間還是不會太多。


杜拉克認為,主管真正可以自由支配、而且可用來從事重要事務的時間,很少可以占到工作時間的四分之一。而且只要組織規模愈大,用在維持團隊合作和運作的時間就愈長,用在從事有生產力的活動的時間就愈短。


因此,主管要管理時間的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找出一段完整的時間,專心地完成重要的事。


有些主管會選擇一周在家工作一天;有些則會在一周內安排半天,專門用來處理重要事務;另一個更常見的方法則是「早起」,亦即每天上班前,安排90分鐘在家工作,之後再準時上班。一般而言,早起工作還是比把工作帶回家更有效率,因為忙了一天的主管,通常到晚上都已累到沒辦法把工作做好了。


杜拉克指出,有效的主管永遠都會控制自己的時間管理,不但會連續記錄日誌、定期分析,還會為重要活動設定完成的最後期限,以了解時間是否在掌控範圍內。



【《經理人月刊》11月號】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周倩漪】

「劇場與影像的美學是不同的,因此表演方式是不同的!」飾演電視劇《白色巨塔》邱慶成醫師的戴立忍,一身藝膽,從舞台表演、廣告,電視劇,到電影演出,甚至一手執導演筒,一手編劇寫詩……獅子座的戴立忍,橫跨多元表演媒材,縱遊前後端製作,而他說:「《花樣年華》裡的梁朝偉,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承接什麼脈絡,要到何處去。」

劇場演員需要瞭解電影的技術環結

這話要反過來理解。戴立忍解釋,梁朝偉的「不知道」,正是因應電影非線性結構的適當演出;而劇場演員的「知道」,則為舞台線性時間結構的表演方式。(當然,劇場也有即興式,電影亦有直線式。)在劇場中,演員從接觸劇本開始,以分析角色為表演基礎,自暖身、化妝、著裝、上台一一展演,演員面對觀眾,戲劇當下發生然後結束,「演員」與「角色」間的連結程度是八成。

但在電影製作過程,充滿許多突發、即興、晴天與陰天的表演方式截然不同,演員需靈活因應當下需求,處理角色成為影像表演基礎。此外,電影的戲劇構成異於劇場,從前製(劇本)、現場(表演)、到後製(剪接等技術層面),經歷不斷創作的過程,至終演員與角色的連結性僅有三四成。影像作品於演出半年一年後才登場,後製技術處理影響著整部電影的呈現效果。

「劇場演員跨足電影圈,『角色分析』這種做功課模式,是優點,也是缺點。」戴立忍看到劇場演員使用學校習來的基本表演製程——研讀劇本、明瞭架構情境、分析構築角色,卻在製作群複雜且瞬息萬變的電影圈模糊了自身定位。「劇場演員需要瞭解電影的其他部分,如每個技術環結,不妨礙他人的創作空間,不去填滿別人,退到更後面,才明瞭自己要做什麼。」要訣一是明白技術,而後明白現場該演什麼;要訣二是在拍攝的當下,情緒立即移轉融入現場即時的設計情境。戴立忍舉例,一場離別的戲,演員可能排練若干次角色的情緒刻劃,但導演只想拍半空的杯子十秒,演員背影一秒,演員往往認為自己是主角,然此時需要的是你的一秒背影,如何補足那十秒鐘的凝聚力。劇場舞台與電影畫面在戲劇組成、美學、與表演的異同,由此可見。

將表演和生活的界限拉近

戴立忍自身的經歷,學生時期是劇場與影像演出同時並進,前者在學校公演,後者到廣告、電影、電視圈打工。對他而言,表演可以接觸到影像製作核心及技術總成,認知影像創作的各個參數,種種參數都會影響表演樣貌。他又舉了個電影圈常提到的劇場演員通病:「你太舞台劇了!」意思是演員沒有注意到演出時投射距離的大小,舞台的投射長度與力度,到電影鏡頭前須縮短、收斂,才能在演員與觀眾間建立適度的溝通語彙。

問戴立忍:「你所受的劇場訓練對電影演出有沒有幫助?」他哈哈大笑:「完全沒有!」這牽涉到台灣電影的新寫實主義取向及表演的本質。台灣的電影是作者論和導演論掛帥,傾向自然寫實,戲劇感不強,因此需要生活化的演員,太強悍的演員反而容易威脅到導演。關於表演,戴立忍形容自己從電影回到舞台,他採取與劇場人迥異的方式:他不暖身,他無法不穿鞋,而且不化妝。「化妝會讓人意識到要表演了!」戴立忍將表演和生活的界限拉近,以更自然、更融於內而自發於外的功力呈現所謂演戲這件事。

「對我來說,現在已經不是在演戲,而是真正發生在生命中的事件。《白色巨塔》中邱慶成的女兒出車禍逝世,我感覺自己好似真的死過一個女兒。拍完後半年,我在電視中看到父親失去女兒的報導,我的情緒簡直崩潰!我完全能深刻體會那父親的經驗感受。」豐富的戴立忍,深度的戴立忍,在狂放與內斂間刻劃滄滄世情的戴立忍,這條路,看是在歸返真實中愈見寬闊風景了。



人物小檔案
▲1966年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多次榮獲金鐘獎男主角、金馬獎男配角獎項。
▲劇場作品:《好久不見》、《寂寞芳心俱樂部》、《春光進行曲》、《背叛》、《台北動物人》。
▲電影作品:《想死趁現在》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夜奔》入圍金馬獎男配角、《雙瞳》、《運轉手之戀》、《放浪》、《藍月》。電視作品:《月光》、《濁水溪的契約》兩劇皆獲金鐘獎最佳男主角獎、《白色巨塔》、《大醫院小醫生》。
▲導演作品:《台北朝九晚五》。編劇作品:舞台劇本《年少輕狂》獲得文建會優良劇本獎。新詩作品:《KUTA的雛妓》收入八十八年詩路年度詩選。






【PAR表演藝術雜誌 2007年2月號】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力成(6239)30日召開法人說明會,公佈去年財報,營收169.71億元,稅後淨利48.23億元,年成長37.5%,每股稅後淨利10.24元,創歷史新高,董事長蔡篤恭對今年營運展望相當樂觀,希望今年營運目標成長40%,毛利率33%。

力成2006年營收年成長52%,平均毛利率33.1%,較2005年34.3%略減1.2%,全年稅前盈餘50.77億元,年成長41.1%,稅後淨利48.23億元,年成長37.5%。

力成去年第4季毛利率33%約與前一季33.1%相當,營業利益15.4億元、稅前盈餘15.27億元,分別較前一季成長11.7%、12.9%,第4季營業利益率30.5%,稅前淨利率30.2%,第4季單季稅後淨利達14.51億元,較第3季成長12.9%。

力成去年第4季封裝佔營收比重達51%,測試比重49%,產品仍以DRAM佔74%最高,Flash佔26%,單季稅後淨利14.51億元,EPS3.08元。

針對今年第1季展望,力成指出,預估今年1月營收至少18億元,較去年12月17.51億元成長,可望再創歷史新高,今年資本支出達80-100億元。



記者:記者楊伶雯/台北報導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28 Sun 2007 12:08
  • iPhone


蘋果(Apple)執行長Steve Jobs日前在美國舉行的Macworld大會上,親自發表三機一體的iPhone;該公司並進一步公佈這款新產品的詳細規格與功能。蘋果表示,這是一台革命性的行動電話,也是一台觸控式寬螢幕iPod,更是一台突破性的網際網路通訊裝置。

iPhone內建了桌上型電腦等級的電子郵件軟體、網頁瀏覽器、搜尋功能與地圖等等,所有功能全部整合在一台輕巧的掌上型行動裝置中。iPhone以寬廣的多重觸控螢幕為基礎,提供一套全新的使用者介面,加上創新的軟體,讓使用者透過手指就能完全操控iPhone。

iPhone是一支全新的革命性行動電話,使用者只要點一下某個姓名或電話號碼就能直接撥號。iPhone能與使用者的PC、Mac或網際網路服務(如Yahoo!)上的通訊錄同步,永遠不必擔心會攜帶過時的通訊錄。此外,使用者也可以輕鬆為常撥的號碼建立一份最愛清單,而且可以輕鬆建立三方通話。

iPhone創新的視覺化語音信箱為業界首創,使用者可以看到所有的語音留言,並直接聽取某個留言,不必一個一個慢慢聽。iPhone視覺化語音信箱就像電子郵件信箱一樣,使用者可以任意選取並開啟最想聽的留言。

iPhone內含一套簡訊軟體,提供完整的QWERTY排列軟體鍵盤,讓您輕鬆收發多重簡訊。當使用者需要打字時,iPhone會顯示一個精巧的鍵盤,而且內建智慧功能,能更正使用者打錯的字,比起其他智慧型手機上的小型塑膠鍵盤,不僅使用上更輕鬆,而且更有效率。iPhone內建的行事曆軟體亦能與PC或Mac上的行事曆同步。

iPhone提供一個二百萬畫素相機,以及一個相片管理軟體,遠遠超越其他任何手機的相片管理功能。使用者的指尖只要在畫面上輕輕拂過,就能輕鬆瀏覽自己的相簿,而且能與PC或Mac的相簿。此外,不論是挑選待機畫面,或是以電子郵件寄送某張相片都非常容易。

iPhone是一支四頻GSM手機,同時內建EDGE與Wi-Fi無線網路功能,能進行資料傳輸。iPhone亦是一台寬螢幕的iPod,內建觸控功能,音樂愛好者的指尖只需輕輕拂過螢幕,即可翻閱整個歌曲、歌手、專輯或播放清單。iPhone寬廣炫麗的螢幕上可直接精彩呈現專輯封面。

iPhone同時提供一項首次出現在iPod上的創新瀏覽技術,稱為Cover Flow (封面流轉),讓您直接翻閱專輯封面來瀏覽音樂庫。當瀏覽iPhone上的音樂庫時,只要將iPhone打橫,就能自動切換到Cover Flow模式。

iPhone具備亮麗的3.5吋寬螢幕顯示器,能提供絕佳的隨身影音體驗,而且播放、暫停、章節快轉與音量調整等功能,都能透過觸控方式控制。使用者能透過iPhone完全享受iPod上的完整內容,包括音樂、有聲書、Podcast廣播與Podcast影片。iPhone能與使用者在PC或Mac上的iTunes資料庫同步。

iPhone提供一個豐富的HTML電子郵件用戶端,能搭配絕大多數POP3或IMAP郵件服務,在背景下載郵件,並且直接顯示圖文並茂的郵件內容。iPhone是多工作業的裝置,可供使用者一邊閱讀網頁,一邊在背景下載郵件。

Yahoo! Mail並針對所有iPhone使用者推出一種全新的免費IMAP電子郵件「發送(push)」服務,能夠自動將新的電子郵件發送到使用者的iPhone上,使用者只要輸入Yahoo!名稱與密碼即可。此外,iPhone也能搭配業界大多數標準的IMAP與POP郵件服務,例如:Microsoft Exchange、Apple .Mac Mail、AOL Mail、Google Gmail以及大多數ISP的郵件服務。

iPhone還提供專為iPhone設計的Safari瀏覽器。使用者能以網頁原始設計的樣子閱讀任何網頁,同時只要用手指在iPhone的多重觸控螢幕上輕按兩下,就能夠輕鬆放大頁面上的任一部份。透過Wi-Fi或EDGE無線網路,使用者不論走到哪裡都能上網瀏覽,而且能與PC或Mac上的書籤同步。iPhone的Safari網頁瀏覽器同時內建Google Search與Yahoo! Search等搜尋功能,因此使用者可以像在一般的電腦上一樣即時搜尋iPhone上的資訊。

iPhone同時包含Google Maps地圖功能,使用者可以檢視一般道路地圖、衛星空照圖、交通資訊及指引,全部透過iPhone強大又容易使用的觸控介面。

此外iPhone內建先進的感測器:一個加速度計、近身感測器以及一個環境光度感測器,不僅可以提升使用體驗,而且延長電池續航力。iPhone內建的加速度計可偵測到使用者將iPhone從直立狀態打橫,並且自動改變內容的顯示方向,讓使用者看到整頁寬的內容,或是觀賞橫向的照片。

iPhone內建的近身感測器則可偵測到使用者將iPhone拿到耳邊,並且立即關閉顯示螢幕以節省電力,同時避免意外觸控螢幕,直到iPhone拿開為止。其環境光度感測器能自動調整顯示螢幕的亮度,搭配目前周遭的光源,不僅讓使用者看起來更舒服,還能節省電力。

iPhone將於2007年6月在美國上市,歐洲上市時間為2007下半年,亞洲上市時間為2008年。款式共有兩種:4GB機型定價美金499,8GB機型定價美金599,可搭配PC或Mac使用。iPhone在美國將透過蘋果零售商店、蘋果線上商店以及Cingular的零售據點與線上商店販售。六月發表時也將有多款iPhone配件上市,包括輕巧的藍牙耳機。





iPhone終於在謠傳許久之後正式出現了!不過看得到、吃不到,亞洲要等到明年2008才會進來。我們先不提這個iPhone跟我們所想像的「有些」不同(感覺上SE M600i比iPhone更iPhone),也不提價格不太平民(在美國iPhone 4GB綁約要1萬6千元台幣左右),更不提大家熱熱鬧鬧吵成一團的沒3G、沒插卡、不能換電池等等,現在讓我們將思緒移到軟體應用上面,其實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那個內建感應器的新功能。


iPhone的神秘感應器

在這裡來引用一下Engadget在MacWord 2007的「現場文字轉播」,其中提到:

一個距離感應器,iPhone 靠上耳朵時,觸控式螢幕就會自動關閉,螢幕也會隨之關上 。周遭的光源感應能自動調整光源,保存電源。 最後是自動加速感應器,讓鉛直則螢幕自動朝上,水平呈現寬螢幕。(landscape 模式)

(正在寫的當兒,台灣蘋果突然也將iPhone的公關稿和圖檔寄來了,好,立刻用官方正式公布的內容來說明此功能)

iPhone內建先進的感應器:一個加速度計、近身感應器以及一個環境光度感應器,不僅可以提升使用體驗,而且延長電池續航力。 iPhone內建的加速度計可偵測到使用者將iPhone從直立狀態打橫,並且自動改變內容的顯示方向,讓使用者看到整頁寬的內容,或是觀賞橫向的照片。
iPhone內建的近身感應器可偵測到使用者將iPhone拿到耳邊,並且立即關閉顯示螢幕以節省電力,同時避免意外觸控螢幕,直到iPhone拿開為止。 iPhone內建的環境光度感應器能自動調整顯示螢幕的亮度,搭配目前周遭的光源,不僅讓使用者看起來更舒服,還能節省電力。

使用PDA式手機的人看到近身感應器的功能,一定心有戚戚焉,當接電話時除了臉上的油(粉?)會沾到手機螢幕以外,螢幕因為臉的不時移動,還會自動點選到不需要的功能,現在多了這個感應器,真是功德一件!另外直拿螢幕直看、橫拿螢幕橫看的功能也頗讚的,十分人性化。其實只要這麼一點貼心的小地方就會讓人爽度大增了,怪不得蘋果這麼多人喜愛。

除了手機的基本功能之外,iPhone還內建有行事曆、相片瀏覽、200萬畫素拍照、計算機、即時股市訊息、地圖、天氣預報、筆記本、時鐘等等的軟體。看到這裡這下更清楚了嗎?也就是說,iPhone不僅是支手機和iPod的合體,同時也具備有PDA的功能,是多機一體的複合式手機。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薪資結構不合理 代表社會不公

2006/12/29 【文/譚商】


日前收到友人轉來的電子郵件,內容是一位家庭主婦痛批歌星疾呼保護智慧財產權,以維持CD高價位,讓他們可以購買天價名牌來自我炫耀,進而引燃年輕人的追星夢,願意付高昂的價格購買CD。這似乎讓要為這些追星族埋單,而省吃儉用的父母,掉入一場惡性循環夢魘。

這個問題的背後牽涉到一個基本的商業行為,就是如何酬佣某一特定職業。為何NBA職籃或棒球大聯盟球員能夠享有千萬美元高薪?一般升斗小民則須為五斗米折腰終日?如同CD訂價,各行各業薪資的訂定是根據經濟學最基本的供需法則。在此以客觀的角度探討此一看似不合理的薪資結構,及其社會公平考量。

供需法則 決定價碼

NBA職籃球員或許先天上有過人的體格,加上後天的苦練,但他們何德何能可以坐領高薪?因為他們的薪資取決於經濟學供給與需求公平的定價法則。球迷願意支付高昂的球票,球隊管理者就能夠競價網羅球星,吸引更多的球迷來觀賞球賽。競價造成球員薪資不斷飆高,球隊必須不斷提高票價以維持獲利。這種惡性循環,很顯然要靠「願打願挨」的球迷急踩剎車、大聲SAY NO來扼阻。

高薪低技 將遭淘汰

收入高得離譜的不限於影歌星、球星。通用汽車公司即將關閉密西根州的幾家工廠,美聯社訪談底特律的一位勞工專家,他無奈地指出高薪、低技能的美國中產階級,正迅速消失中,這些消失的工作機會「正危及中產階級的生活」。此專家聲稱,以前高中畢業生可以賺7.5萬到10萬美元年薪,外加六周帶薪年假。

美國健保大醫院某些醫科的醫生年薪不過10萬多美元,高中畢業的汽車工人,與經過約十年「高中後」教育職訓、考試才能行醫的醫生,薪資不相上下,那似乎毫無道理。難怪美國汽車工業競爭力大不如前,早就被日本超前甚多,連韓國也迎頭趕上。

在華爾街分析師批評通用汽車成本刪減大刀砍得不夠深之際,全球第三大汽車業者福特汽車忍痛裁撤3萬員工人,雖是預期之舉,也深深震撼美國產業界。數年前才與德國戴姆勒汽車合併的克萊斯勒汽車則把箭頭瞄向總部的白領階級職位。原本高薪的汽車工人是縮編的箭靶,現在連白領階級也人人自危。

薪資變革 全球競逐

然而,美國汽車工人多年來坐領超高薪資合理嗎?答案見人見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面臨全球化的慘烈競爭,美國汽車業者再也無法承擔此一承諾多年的薪資與福利。

汽車業優渥的薪酬,是工會長年來與管理階層纏鬥不已所爭取來的,其間發生過不少汽車工會主導的罷工。1960、1970年代,大多是管理階層低頭,因為業者當時沒有外包或外製的選擇,只好任由工會予取予求。但業者也樂得藉此抬高售價,維持利潤,真正的受害者是消費大眾,在工會罷工期間擔心無車可買,又要面對一輛車相當於三分之一房價的高價位。 尤有甚者,美國汽車工會成了一個巨無霸的工會組織,甚至掌控、合併其他產業的工會,偶爾還會強出頭為其他工會組織罷工撐腰。

然而,大環境已物是人非,歐日韓汽車工業起飛,已使美國汽車工業漸失競爭力。三、四十年前日本豐田、本田的崛起,應已深深威脅美國汽車業,但人口增加、薪資提高,也使汽車市場大餅迅速擴大,美國汽車業者雖失去偌大的市場占有率,仍可維持亮麗的業績。

南韓汽車工業經過近20年來的生聚教訓,大宇推出「十年10萬英哩」的品質保證,一舉扭轉南韓汽車品質低劣的形象。現在,又有中國汽車公司加入競爭,美國汽車工業最近大刀闊斧裁員縮編,似乎只是浴火重生的第一步,也終結了美國汽車工人低技高薪的美好年代。

隱形之手 制定價格

不合理的薪資結構,是一社會不公現象,但卻經由基本經濟所謂的「隱形之手」來制定,那就是經濟學供需的法則。

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女要付數百元去買流行音樂CD,相信沒有多少父母會阻止。KURO網站日前被控侵犯智產權而稍消聲,台灣流行音樂業亦仿效美國業者,申告不法下載音樂的網友,被逮可能要支付高額罰金。但是,與其兩造對立,不如發展一個利用網路而互利雙贏的模式,才是較合理的解決方式。例如現有不少合法的音樂下載網站,如蘋果電腦的iTune網站、全球最大的零售業者沃爾瑪的音樂下載網站。作者、作曲家辛苦創作作品的權益絕不容侵犯,合理的補償,是獎勵他們持續創作的動力。

至於,荷包緊縮的美國汽車工業將與南韓國展開貿易協商,其中一大議題是開放南韓卡車進口美國。這個美國汽車工業所賴以維生的市場區隔,在日本卡車十多年來侵蝕下已消瘦不少,開放南韓卡車進口無疑雪上加霜。看來,一個產業不合理的薪資結構,仍是由經濟學中的自由競爭來解決。

【2006-03-12/經濟日報】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
To Take us Lands away
Nor any Coursers like a Page
Of prancing Poetry -
This Traverse may the poorest take
Without oppress of Toll -
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
That bears the Human soul.


沒有戰艦像書卷
領我們航向遙遠的國土
也沒有駿馬像書頁
跳躍奔馳的詩篇 -
最窮的人也可以做此遊
不用負擔過路費 -
乘載人之靈魂的戰車
是多麼儉樸。


Emily Dickinson 艾蜜莉 狄金生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台灣不是沒有了實質執政黨,我們甚至沒有了一個叫做民進黨的實質政黨。這個黨快速而全面地空洞化,並且意圖拖著台灣一起快速、全面空洞化,以此做為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存在策略。

【文/楊照】

十一月三日下午,陳瑞仁檢察官偵結國務機要費案,正式提出了起訴書,明確起訴了陳水扁,祇是因為陳水扁的總統身分享有刑事豁免權,才轉而以夫人吳淑珍做為起訴的主角。
此舉當然在政壇引發了大震撼。下午三點三十分高檢署記者會,五點鐘左右府院黨高層聯席開會,接著從七點起,民進黨開了一場長達四小時的臨時中執會,會後發表了四點聲明做為初步結論。

公款私用就是貪污

民進黨中執會的深夜聲明,有兩點令人驚訝。一點說檢察官的起訴書中沒有表示陳總統將國務機要費放進私人口袋裡;另一點則說檢察官在國務機要費上,和總統的「認知不同」。
怎麼會這樣?陳瑞仁起訴的罪名,就是貪污,就是以職務詐取錢財,起訴書上明列了一千四百萬的「貪污所得」,如果沒有進私人口袋,怎麼能稱之為「貪污」呢?
陳瑞仁起訴書中也明明白白列舉,總統及第一家庭如何用國務機要費購買私人物品,從鑽戒到汽車雜誌,這些被用在私人消費上的錢,不折不扣就是進了私人口袋的錢。
還有,陳瑞仁在起訴書裡,再清楚不過表示了他對國務機要費的「認知」。他將所有沒有單據的費用,全部認定等同於「特支費」,可以由總統自行支配,加上沒有任何單據依憑,因為無從追究、也不必追究。檢察官從頭到尾追究的,祇有總統府用來提領、報銷部分機要費的兩千六百萬元發票。陳瑞仁「認知」,既然提出單據,那麼單據內容與金錢支出,當然必須符合一致。如果彼此不符合,那麼就牽涉偽造文書。再來,如果用發票領走的錢,不是用於公務,而是私人開銷,那麼就是貪污。

不看事實祇談認知

換句話說,第一,陳瑞仁完全沒有去挑戰總統府在陳師孟擔任秘書長時訂定的國務機要費性質分配,同意一半不需單據,一半需要單據報銷。第二,陳瑞仁的認知標準,一點都不模糊不夾纏,用不對的單據領錢,不管錢怎麼用,都是偽造文書;單據領走的錢根本沒有「公務」性質,那就是貪污。
民進黨中執會擬定、通過聲明時,到底有沒有看起訴書?更重要的,到底有沒有看懂起訴書?
起訴書不容易讀懂嗎?應該不是,而是民進黨喪失了讀懂起訴書的意願與能力。
使民進黨不願去讀懂起訴書,而選擇忽略起訴書真正邏輯,寧可自說自話,其根源正藏在「認知不同」這四個字裡。
這四個字反映了民進黨最大的問題,恐怕也是台灣社會普遍的最大問題。那就是大家愈來愈習慣於以「認知」的相對性,來凌駕事實之上。也就是先入為主地相信:沒有什麼客觀現實可供探究、確知,所有的事物,都會因不同主觀立場,而得到不同的「認知」。
「認知」當然有相對性,不過「認知相對性」在台灣卻已經被濫用到變成否定事實存在的虛無信條了。民進黨沒有耐心先弄明白陳瑞仁在起訴書裡到底把持怎樣的法律立場,用什麼原則認定什麼,因為起訴書的結論是他們不樂見的,對不樂見的說法,他們自然的反應便是祭出「認知不同」來做擋箭牌。

台灣掉入主觀陷阱

說「認知不同」,比說「不同意」,嚴重許多。「不同意」,基本上還是個溝通姿態,預設了我要說明陳述我不同意你的理由,「認知不同」卻是擺出反正我們主觀不一樣,所以你看到的,不會就是我看到的,如此拒斥姿態。
臺灣這幾年來,用任何標準衡量,都是個「話語過剩」的社會。各種說法各種意見各種標語各種話頭,隨時滿天亂飛。然而再多的話語,無法創造一個有效溝通的環境。因為在講話的人,很少去理清自己的認知與概念(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來龍去脈,當然也就更難去瞭解別人認知與概念的來龍去脈,缺乏這種自覺的邏輯原則整理,不同意見很快就卡死在「認知不同」,無法進一步討論了。
台灣掉入了一種「主觀陷阱」裡,或者借用前幾年曾經大流行過的語言說,台灣掉入了「主體性陷阱」裡。
「尋找台灣主體性」、「建立台灣主體性」,曾經是本土化運動中最重要、甚至最神聖的任務之一。在從威權轉向民主的時空中,為什麼特別要提「主體性」?因為國民黨威權為了維持其「法統」,製造了一團「大中國」的迷霧,籠罩在台灣上空。要台灣人認同一個虛幻的「中國性」,進而以虛幻的「中國性」粗暴的壓制了對台灣自身的觀察、凝視、理解。除了「中國」之外,受到美國文化霸權影響,另外有一些舶來的文化影像,黏貼在台灣人自我認知上,讓許多台灣人對西方、美國的嚮往,蓋過了對台灣自身社會的珍惜。

主體性祇剩下排斥

「主體性」運動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中興起,很自然地走上一條負面定義的策略選擇。要建構台灣主體性,首先要去除假的「中國」與西洋東洋面具,也就是說先要大聲地拆穿非台灣的東西,否定過去台灣錯亂以來的身分印象。
不幸的是,「主體性」運動,後來就停留在這樣的負面否定否認中,鋪設成倒主觀相對虛無主義的陷阱。
主體性的尋求,大力批判大中國、批判西洋東洋,然而卻在認真研究理解、進而重塑普遍性台灣形象台灣印象上,缺乏扎實的成就。
有一陣子,「台灣」、「台灣人」掙扎努力地逐步取代「中國」、「中國人」,成為日常語言的規範,幾乎每個人都受到「以台灣取代中國」的風潮感染,過程中也去除掉了許多從前以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來附會、規定台灣應該是什麼的習慣,不過接下來,那到底台灣是什麼、台灣歷史是什麼、台灣文化是什麼,卻沒有受到同等的重視,也沒有吸納同樣多的資源與努力。
主體性找來找去找了半天,祇確立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有權利、甚至有義務,拒斥別人對我們的描述。我們應該自己定義自己、自己描述自己、自己決定自己。
可是接下來,本來就是從集體性出發,想要建構集體「台灣性」的運動,就嚴重觸礁了,一來本土化運動的人,自身並沒有對台灣細膩認真的掌握,他們想像勾畫的台灣,往往具有高度衝突性,成了原本中國幻象的鏡影。他們刻意否定台灣內在的中國成分,誇張凸顯與中國相異,甚至相反的部分,如此一來,「台灣」認同就帶了強烈的內部排他性,將許多人排除在規範性的「台灣」、「台灣人」之外。

【新新聞周報第1027期】

今天,我們就吃到這種「民主準備不足」的大苦頭了。儘管民主機制已經在台灣實施了好多年,可是民主體制卻遲遲沒有浮現。

想像秩序實驗民主

這種說法激怒了被排除在外的人,進而與省籍情結共振發酵,助長了台灣在認同意識上的實質分裂。此一分裂,遠比大部分想像的深刻、嚴重,因為被分裂的,不祇是現實上誰是台灣人,誰愛或不愛台灣,更是未來對於「台灣新秩序」的想像空間。
正如陳傳興在《德不能罷免》指出的: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嚴重缺乏「想像秩序」。拉丁美洲國家的民主化程度,大多不如台灣,可是拉美文化中,長期累積了豐富的「想像秩序」文本。透過文學、電影、藝術、神學、哲學,拉美國家的人不斷探索現實裡其實並不具備的秩序,提出種種應然的主張,並在這些應然主張間不斷衝擊、調整。
現實上他們能擁有的或許祇是最落後最反動的軍事獨裁政權,然而透過「想像秩序」的溝通,拉美人民卻自有堅強的信念,分辨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以祇要現實有任何縫隙、獨裁統治有一點鬆動,他們就會在共同「想像秩序」力量動員下,快速蔚成力量龐大的群眾運動。
拉美的「想像秩序」甚至超越了對獨裁、威權的反抗,進而探入民主運作的搬演。是的,他們沒有真正的民主可以做實驗,然而他們在腦中尋找原則與機制,提早為民主準備。
台灣快速民主化,二○○○年戲劇性完成政黨輪替,縮短了這種「為民主做準備」的程序。跟「想像秩序」相關的所有部門,歷史、哲學、文學、藝術,在台灣一概快速沒落,尤其喪失了與台灣未來直接連絡的著力點,這些應該提供「想像秩序」的力量、管道,自身一一淪陷成為台灣現實混亂中的環節,不祇不提供「秩序」,甚至還不斷強化「混亂」。

民進黨空洞如幽靈

今天,我們就吃到這種「民主準備不足」的大苦頭了。儘管民主機制已經在台灣實施了好多年,可是民主體制卻遲遲沒有浮現。我們有民主,但沒有對於什麼是執政黨、什麼是反對黨的想像應然秩序,我們有民選總統,但沒有「想像秩序」提供的,一個民選總統與人民主權之間的關係國家,也沒有一個民選總統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基本規範條理。
當然,更沒有想像秩序,事先幫我們預備回答這樣的問題:
「一個政黨,對其同黨的總統行為,有任何責任?又有任何權利?」
「一個被認為不適任的總統該如何下台?」
「民主準備」嚴重不夠的台灣,尤其是「民主準備」嚴重不夠的民進黨,在這兩個問題前束手無策,而且找不到任何奧援。
在沒有「想像秩序」事先對這些狀況先行思考的情況下,民進黨選擇了他們認為比較「安全」的路——否認執政黨對執政總統有任何權利堪供伸張,否認執政黨能對總統進行任何約束、制裁。還有,否認除了任期之外,有什麼其他權力、其他權力行使形式,可以對付不適任的總統。
這當然是最沒有想像力、最空洞的立場,在總統權力之前,民進黨將自己徹底挖空,徹底否定,變成虛幻幽靈般的存在,無能執行任何正面的作為。他們最恨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別人催促他們離開幽靈存在,肉身肉體地做些實質的事。
民進黨沒辦法。要做任何具體的權力措施,民進黨首先得能夠想像這措施才行。可是他們反覆搜索自身內在,卻怎麼找都找不到這想像的來源。

台灣應抗拒空洞化

一個想像力空洞的政黨,在考驗中就顯現了其空洞性。無能安排未來變數的空洞,使得現實應對空洞,甚至進而使他們回頭看自己的歷史,也都祇能看到無盡的空洞。
民進黨現實該做什麼?他們得先弄清楚未來如何安排、如何追求,才能決定現實做法。已經完全茫然不懂什麼是「正確」、「可欲」未來的民進黨,怎麼能有現實決策?
再進一步看,民進黨過去的努力究竟有何意義,也還是要放在一個未來應然尺度的標準比對下,才有辦法決定。民主究竟是什麼?民主終極價值如何超越總統權力?這種秩序想像付諸闕如的情況下,民進黨又如何衡量自己過去追求的理想,價值幾分?
正就是在如此全面空洞化發展下,民進黨逃進了最空洞的虛無主義藉口裡。他們無法提實質的說法、理由,於是祇能以「認知不同」來否定別人實質論理的基礎。他們希望說服自己、說服別人,陳瑞仁的起訴書與任何事實無關,祇表示祇反映了陳瑞仁的主觀「認知」。他們顯然更希望說服自己、說服別人,根本沒有能超越「不同認知」而存在的事實,沒有事實,沒有國務機要費事實,也就不會有由事實引發的判斷了。
今天台灣不是沒有了實質執政黨,我們甚至沒有了一個叫做民進黨的實質政黨。這個黨快速而全面地空洞化,並且意圖拖著台灣一起快速、全面空洞化,以此做為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存在策略。
點明、並抗拒民進黨的這種空洞化,則是台灣當前最要緊的存在挑戰了!

【新新聞周報第1027期】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