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組織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7年10月23日,歐盟法庭做出判決,判定俗稱為Volkswagen Law的法律無效。這一個判決,讓過去保護著Volkswagen的高牆在瞬間瓦解。而這一個判決,更將改變了德國乃至於歐洲汽車市場的版圖。以性能車種聞名於世的Porsche,將有機會可以透過公開市場收購Common Share普通股的方式,入主Volkswagen集團,掌握這家歐洲最大汽車集團。換言之,Porsche集團,將一躍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集團。
Porsche以性能車種聞名,是世人所熟知的高價品牌。而Volkswagen經過幾年的擴展之後,已然站穩了歐洲最大汽車集團的位置。Porsche雖然年銷售量不斷成長,但亦不過是年產量10萬輛的品牌,為何能夠買下Volkswagen這樣一個年產量將近600萬輛的巨人?而更重要的是,Porsche為什麼必須要買下Volkswagen呢?這樣子的判決到底為何如此重要?

這中間有著非常錯綜複雜的脈絡。
Porsche與Volkswagen的歷史淵源十分的長久。Volkswagen創業基礎的第一代Beetle,便是由Ferdinand Porsche所設計開發出來的。而Porsche AG一開始的經營經費,便是由Volkswagen所支付的Beetle設計使用授權費而來的。在Beetle之後,Volkswagen持續與Porsche合作,借用Porsche卓越的工程設計能力,開發新的車型;而為了降低成本,Porsche初期所生產的車輛,亦大量採用Volkswagen所生產的零組件。長久以來淵源,使得Porsche與Volkswagen之間的關係持續保持十分的緊密,以達成雙方互利的目標。在近年來最為消費者所熟知的,便是Cayenne與Touareg的合作計劃。在車型開發是結合雙方的工程實力而來。而從開始生產至今所有Cayenne的車體,亦是由Volkswagen的Bratislava工廠所打造,再運送至Porsche Leipzig的工廠,將由Zuffenhausen生產的引擎及底盤組件組裝上去。而Porsche最新的Hybrid研發計劃,亦是與Volkswagen合作進行的,兩者間緊密的關係,可見一斑。

正是由於Porsche與Volkswagen之間的連結如此之深,且Porsche近年最受歡迎的Cayenne車系佔Porsche銷售量達1/3,讓Porsche有了購併Volkswagen的動機。而恰好,時代亦給了Porsche適切的機會。

Volkswagen大肆擴張 種下經營危機

Volkswagen,在前一任總裁Ferdinand Piech的大肆擴張之下,成為一個旗下擁有包含Volkswagen、Audi、Skoda、Seat、Lamborghini、Bentley、Bugatti等眾多品牌的汽車集團。在Piech的擘劃之下,利用品牌的擴張可以快速提升生產量,並透過底盤、引擎與技術的共用,達成規模生產的優勢,讓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達成集團獲利的目標。的確,在集團的運作之下,Volkswagen集團已然成為一個年銷售量近600萬輛、全球排名第4的汽車集團。然而,大量的共用以及多品牌發展互相干擾的經營不易,使得集團發展不若預期,而旗下Lamborghini、Bugatti、Skoda等品牌虧損的狀況,亦讓Volkswagen集團的高層傷透腦筋。

勞工成本過高 拖累Volkswagen經營

勞工問題亦是Volkswagen所面臨的另一考驗。德國是歐洲最保護勞工權的國家之一,而在希特勒時代由國家資源所創立的Volkswagen,肩負有生產國民車以及確保國民工作機會的濃厚官方色彩,因此Volkswagen勞工亦有全德國最強勢的工會,讓Volkswagen旗下的員工,不僅擁有較歐洲車廠中平均高出20%的工資,亦擁有每週僅需工作36小時的最短工時,還擁有董事會內關鍵的席次,可以左右Volkswagen集團經營的各項決策。居高不下的經營成本,亦是Volkswagen經營所面臨的一大考驗。

突飛猛進的Porsche

而相對於Volkswagen生產效率與經營困境,Porsche則是全球最成功的車廠。原本在80年代受困於產品線及品牌定位不明而一度出現經營困境的Porsche AG,在1993年找來Wendelin Wiedeking擔任公司執行長。Wiedeking在上任之後,積極導入精實生產系統,以全新的管理方式,改造了Porsche的體質,提高Porsche的生產量達30%。在全面的改革之下,911的生產時程自原本的120小時縮短至45小時,新車型開發工作從7年縮短至3年。而歷經數十年未改款的911車系,先後推出993、996、997等世代,Porsche並開發出新的Boxster車系、Cayenne車系、Cayman車系,擴大產品編成與市場。至2006年止,Porsche已成為年產量近10萬輛,06/07會計年度獲利58.6億歐元的公司。而同時期的Volkswagen,雖然年產量接近600萬輛,但其2006會計年度的獲利規模卻僅27.5億歐元。雖然Porsche的獲利之中,有相當部份是透過持有Volkswagen股票認列利益而來,但其間經營效率的差距,清楚可見。

Volkswagen Law與歐盟

雖然Volkswagen在德國是上市公司,但是由於創立之初是由政府以國家資源所成立的,因此在民營化之初,德國聯邦政府便為其立下俗稱為Volkswagen Law的法律。明定Volkswagen公司的股東,即便持股數量超過20%,但其在董事會內的投票權亦不得超過20%,並明文確保德國聯邦政府與Lower Saxony邦政府在董事會內的席位,以保障勞工團體與政府對於Volkswagen公司的控制權,避免以國家資源設立的Volkswagen,落入私人的口袋,甚至是落入他國企業的手中。而條文之中,同時明訂,重大廠房設備轉讓的動議,需要獲得2/3以上董事的同意,而重大議案的決議,亦需要3/4出席,超過出席4/5的同意後方能通過。

嚴格的要求,確保了Volkswagen在德國的生存。而基於保護工作機會與勞工權,工會與邦政府所擁有的席次成為關鍵,得以以少數股權,左右整個公司的決策走向,因而造成Volkswagen內部積效不彰、勞工成本節節升高的獨特現象。

然而這項保護的法令,在德國加入歐盟之後面臨了考驗,由於歐盟法律的位階高於德國國內法令,這項保護性質強烈的法案,明顯將會受到眾多外來企業的挑戰,並在歐盟商業法令的原則之下失效。一旦這項法令失效,Volkswagen將成為開放的肥肉。尤其當其面臨近年經營上的困境,集團內不均衡的獲利與虧損狀況,更將讓Volkswagen成為私募基金眼中最好的投資標的。只要Volkswagen在公開市場中收購Volkswagen的股份,獲得Volkswagen的主控權,將其拆解為不同的單元後分售,將可以獲得極大的利益。而這個狀況,將是Volkswagen所不樂見的。而身為德國首屆一指的重要企業,Volkswagen一旦落入外人手中,亦是德國人與政府所不樂見的。

這樣的狀況,與Volkswagen唇齒相依的Porsche,自然亦不願意見到。因為一旦Volkswagen被其他團體所收購並拆解,Porsche的研發與製作合作將會面臨考驗,對於Porsche的經營將會造成極大的困擾。

為解決這樣的問題,Porsche選擇主動出擊。早在2005年Volkswagen出現經營困境時,Porsche便已主動出手,提供Volkswagen金援,並買下18%的Volkswagen的股票,以確保雙方的合作。而至2007年止,Porsche更將持股比例提升至31%。

Porsche Automobil Holding SE

由於Porsche AG本身亦屬於德國企業,同樣受到Volkswagen Law的限制,因此掌控Porsche AG 100%股權的創始投資人Porsche家族與Piech家族,設立了Porsche Automobil Holding SE。SE,代表此公司為依歐盟法令向歐盟登記設立。兩大家族以此100%擁有的控股公司,執有Porsche AG 100%的股份,以及31% Volkswagen集團的股份,以此跳脫Volkswagen Law的限制。

而在控股公司成立後,Porsche向歐盟法院提出告訴。而歐盟法院亦在2007年10月23日判決Volkswagen Law無效,至此,Porsche與Volkswagen合併的大門敞開。而Porsche公司亦在法令失效後宣布,預計將對於Volkswagen的持股提升至51%以上,以獲得經營的主控權。

以小併大,Porsche在汽車史上留下一頁

在法院判決之後,Porsche亦於2007年12月底宣布,該公司已經籌措了10億歐元的資金,以用於Volkswagen併購之用。顯然併購的動作顯然已經箭在弦上。預計在2008年,Porsche將可以完成整個併購的動作,而Porsche,將一躍成為歐洲最大汽車集團的掌控者。

雖然在歐盟法院判決確立的隔日,Porsche便已在德國境內17家主要的報紙刊登大幅廣告,宣誓其並未企圖改變Volkswagen現行的經營架構。但是Porsche的執行長Wendelin Wiedeking已明確表示,Volkswagen工會的成員,將不會在Porsche Automobil Holding SE內獲得董事席次,Volkswagen的工會對於雙方的合併已經抱持警戒的狀態。僅有11,000名員工的Porsche,如何管理規模巨大的Volkswagen,與強勢的Volkswagen工會之間將如何協調,均將是影響Porsche邁向歐洲第一的道路。

無論如何,Ferdinand Porsche在1931年創立Porsche GmbH,在不到1世紀的時間,Porsche已在2007年成為年產量10萬輛的性能車廠,並將購併2007年年產量達617萬輛的Volkswagen,邁向歐洲最大汽車集團的寶座。而隨著Volkswagen設立超越Toyota的目標,Porsche集團更有機會挑戰全球第一的地位。這樣的發展,對於專情於汽車工程研究的創辦人Ferdinand Porsche,相信是始料未及的。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與其拚命找替代能源,若全人類共同致力提高用電效率、節省能源,誰說不是保護地球更積極的作法?在此概念下布局台股,LED相關、類比電源管理晶片與電源供應器絕對是必選的族群。

    先來看些數據:錄放影機有八五%的耗電用於待機,洗碗機、烘乾機與洗衣機等待機耗電是運轉時的七○%、三八%與二○%;電視如果不看就斷電,每年可減少二十四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電燈不用就關則可減少三七•五萬噸二氧化碳……,這些驚人的數字顯示找替代能源之餘,「節能」更是重要課題。
    儘管台灣第一家類比晶片沛亨十四年前便成立,台灣類比晶片卻直至○二年才因立錡的高業績受到重視。雖然前年、去年與今年台灣類比晶片產值分別成長五八%、四二%與一六%,但在全球市占率僅二•二%;而台灣類比晶片多以資訊產品DC—DC電源調整晶片為主,少數如崇貿主打AC—DC電源管理,卻都是延長電池壽命、提高用電效率或減少轉換耗能等應用,稱得上是標準節能概念股。

從一%到一○○%台灣電源晶片成長空間大

    台灣類比晶片未來幾年將有兩大題材持續發酵,一是進口替代、二是省電節能;個別公司則依不同專注應用領域而出現投資機會。因為進口替代,高盛統計美國與台灣類比晶片本益比差距從去年初的五八五%,到近日已縮小為二%,明年台灣類比本益比甚至預估將超越美股。從國內外券商報告來看,應用領域已從主機板走向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手機與寬頻的立錡幾乎名列所有推薦名單之首,除對單一產品依賴度較低外,強者恆強效益也是主因。
另有兩檔也幾乎是國內外券商力推的,則是致新與類比科。不過類比晶片從去年底維持長線上揚走勢直到近日,九月下旬多數進入震盪調整期。但法人認為,類比晶片產業明年仍有三○%左右的成長性可期,只要基本面未變壞,都可伺機切入。

抓住綠色商機,台達電本益比增十倍

    八月下旬台達電法說會上,法人、媒體總計來了一百五十多人,不僅是近年新高紀錄,與兩年前台達電法說會上不到四十人的情況更形成強烈對比。
讓台達電重獲法人青睞的正是綠色商機。本身從事與用電息息相關的電源供應器外,台達電又投資歐洲太陽能電池用電源供應器、PV太陽能轉換器公司旺能、無汞背光板奇達等五、六個案子,全都與環保議題相關,加上董事長鄭崇華儼然成為台灣環保模範企業主,台達電估計,因為綠色概念,該公司股價本益比已從兩年前的約十倍翻揚到近期的二十倍(除權前股本計,法人估今年EPS六元以上);同期間內華碩的本益比僅微幅由十五倍提高到十九倍。
    鄭崇華最引以為傲的是,由於台達電擁有一定的全球市占率(筆記型電腦三五%、伺服器五○%、桌上型電腦一八%),只要台達電電源供應器效率提升一個百分點,全球便可少蓋一座核能發電廠。台達電產品效率也從二十年前的六○%攀升到目前的九二%,但台達電公關處長周志宏坦承,以往提升一個百分點只要數月,但九○%之後想再往上提升,就需要約一年的時間,速度明顯減緩。此外,台達電在二○○○年便投入無鉛製程開發,當時無鉛錫膏價格仍是有鉛的三倍。不斷小量試產後,終於在價差一•五倍時投入量產,更因此接獲當時急尋「綠色夥伴」的Sony遊戲機大訂單。
    台達電表示,除了近幾年綠色概念發酵外,後續還有重大法規將推升電源供應器產品的重要性,最重要的當屬加州節能法中的「待機耗電規範」,預期明年相關商機將開始發酵。此外,平面顯示電視目前尚未在歐盟WEEE規範範圍內,未來若納入,內部模組包括電源供應器都必須升級。
    LED耗電量低、不含汞,在新能源產業被稱為「亮晶晶的鑽石股」。LED一流明(lumen,流明愈高,亮度愈亮)耗電○•○二八瓦,傳統水銀燈則約為○•○五瓦,前者省電率高達四五%。但礙於成本比傳統光源高,且有難以突破的技術門檻,LED暫時仍難以撼動傳統光源的主流地位。儘管如此,LED照明商機已非早些年看得到吃不到的景況,除漸漸成為手機背光的主流外,七吋面板背光源也大量採用LED,未來有機會成為中大尺寸面板的主要背光源。

亮晶晶LED等待成本降低大起飛

    不過RoHS上路,無汞的LED短期內仍受限於價格,無法取代CCFL(冷陰極燈管)成為主流背光源。因此歐盟制定RoHS時,規範燈管含汞量小於○•五毫克,替CCFL預留生路。但中央大學光電研究所教授孫慶成認為,一旦歐系歐思朗、飛利浦開發出成本低的LED,RoHS很可能關閉為CCFL預留的後門,屆時CCFL前景堪慮。且若以LED做為面板背光源,便不需使用導光板,將壓縮背光模組廠生存空間。因此LED躍居背光源主流雖是該族利多,卻也可能衝擊台灣如CCFL業者威力盟、誠創、敦吉及背光模組廠輔祥、瑞儀等業者。
    在照明方面,LED展現比傳統光源優越的節能效益,台北市已有部分街道路燈改採LED照明。假如全台北市十三萬六千盞路燈全數換成LED燈,依目前發光效率來看,台北市政府路燈電費年支出將從近一•九億元銳減至一億元,節省近九千萬元。因此對許多應用來說,LED魅力甚至比不用繳電費的太陽能還大。由於目前太陽能設備成本偏高、轉換效率偏低,以路燈為例,一盞太陽能路燈高達十四萬台幣,但照明效果不佳,LED照明優勢由此可知。
    LED環保又省電的特性符合綠能趨勢,但成本及技術面的改善,才是LED商機能否噴出成長的關鍵。孫慶成指出,目前全球亮度最高的LED屬美國CREE研發出的產品一瓦可達一三一流明,亮度很高,雖符合照明要求,但仍是實驗室產品。除了量產、成本問題外,熱能無法有效散出,LED壽命將成問題,種種難度得先克服,「快則三年,慢則十年」,LED才有機會成顯學。
    而台灣LED業者的另一隱憂是,雖然空有全球第二大的產值,但專利技術卡在歐美日大廠手上,未來要吃到LED節能、環保、照明商機,還有難行的專利障礙之路要走。一旦克服,LED將在背光源之外,還有龐大照明商機可期,規模夠大的上游晶粒廠晶電,與下游封裝廠億光,都將有強勁爆發力。

財訊月刊10月號  記者:王玫文、楊玟欣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http://www.himalaya.org.tw/

 

NPO中的NPO

 

成立於西元一九九○年,

搭起國內各公益團體的橋樑,

讓眾人瞭解NPO不是項孤獨的工作;

同時也培育非營利組織的新人才,

減少公益團體的數位落差,

比方說無須IT人員的協助也可直接維護他們的網站,

進而服務他們的對象,以爭取更多的公共利益。

 

有愛的人,不會寂寞。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