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王怡仁】

隨著電影與電視的進步,屬於電視劇中一大類型的「歷史劇」,其編劇方式、拍攝手法與表演技巧也在日新月異中不斷翻新,在敘事方法上,編導可以使用更多的技巧,既能表現歷史,又不侑於單純的史事記載。然而,「在展現歷史時,不忘電視劇的娛樂本質」,寓史於樂,相信還是大多數歷史劇製作、編劇與導演共同的目標。

「戲說歷史」與「歷史正劇」

為了有別於夾雜微量歷史而以娛樂為最大訴求的「戲說歷史」,近年來的歷史劇多以「歷史正劇」為標榜,而原本應該是以尊重史實為戲劇內容的「歷史正劇」,卻因為「歷史正劇」該名詞的浮濫始用。近幾年來,只要是服裝道具稍作考據,故事情節尚尊重「歷史精神」的,幾乎都自動劃歸於「歷史正劇」。又因為許多號稱「歷史正劇」者,劇情中往往包含大量的虛構內容,因而,「歷史正劇」與「戲說歷史」之間原本應有的鴻溝界野,卻成了大片模糊的灰色地帶。

當然,中國傳統史書近乎皆是平鋪直述的史料匯編,歷史劇若要完全遵照史書之記載,除非史料本身就充滿故事性,否則難免流於枯燥。又因為歷史劇的訴求對像是觀眾,收視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戲劇的成敗,因而,跟他類戲劇一樣,歷史劇也必須用劇情來「抓」觀眾。因此,即便是歷史學者,也接受歷史劇在一定範圍內的藝術創作。

那麼,「歷史劇」跟「歷史」,究竟該保持何種關係,才能既不因拘於史實而枯燥沉悶,又不會流於脫繮而荒腔走版?戲曲學者林岷在《歷史與戲劇的碰撞》一書中,提到研究歷史劇的三點體會為:一、歷史劇必須有歷史事實的根據,二、在歷史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當允許對一些故事情節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對戲中的次要人物、情節,可以有所虛構、誇張,三、就歷史劇而言,藝術真實應該服從於歷史真實;歷史學者馮爾康也認為「電視劇中關乎歷史背景和歷史事實不能編造,然而細節的描寫,為增強故事性、趣味性,虛構是必要的,也是允許的」。

執導《唐明皇》、《太平天國》等歷史劇的導演陳家林則認為,「歷史正劇」應符合三點原則:首先,大的歷史評價、歷史走向不能錯,第二,對歷史人物的定位應該基本準確,第三點,並不是要求每件事都有史料可查,但大的史實和重要事件基本上符合,不能南轅北轍。

文學家茅頓在《關於歷史和歷史劇》一書中提到:歷史家不能要求歷史劇處處都有歷史根據,正如藝術家不能以藝術創作的特徵為借口而完全不顧歷史事實,任意捏造。歷史劇無論怎樣忠實於歷史,都不能不有虛構的部分,如果沒有虛構就不成其為歷史劇。

綜合歷史、影視、文學諸專家之見,歷史劇對歷史的藝術加工乃是創作之必然,筆者則試將近年來知名的歷史劇,依其戲劇加工方式分為六大類:

第一類:完全演繹史料

這類歷史劇近乎歷史教材,幾近是用戲劇方法將史書影像化,優點是看戲兼學史,缺點則是所本史書若不夠精彩,則容易流於沉悶。

陳道明主演的《末代皇帝》,由溥儀進宮、三度登基為帝到中共建國後的改造,整個故事大體上按《溥儀自傳》娓娓道來。

巴森主演的《成吉思汗》,則是依《蒙古秘史》一書,將鐵木真自幼成長,統一草原,到進擊花剌子模的一生完整呈現。

李成儒主演的《武昌首義》最是此類典型,此劇將程正瀛打響武昌第一槍,熊秉坤領導武昌起事及床褥下拖出黎元洪等等武昌革命事蹟,自1911年10月9日開始,按照日期,依史書逐日演來,其詳細之程度直如教科書。

第二類:以史事為大綱,在細節中做藝術加工

這一類是歷史劇中的最大宗,藝術加工若有限,也還是尊重史實的歷史劇,若藝術加工的份量已到了喧嚷奪主的地步,那就幾乎流於「戲說」了。這類歷史劇的優點是可以在輕鬆的看戲中學習歷史,缺點則是對細節真假難辨,有興趣於史學者需翻閱史書對照。陳寶國主演的《漢武大帝》,整部戲幾乎都根據《史記》、《漢書》改編。但為求情節的趣味,也在細節中做了些小更動,例如將漢文帝巡閱周亞夫軍隊,改植到漢景帝身上,將冒頓單于以響箭殺頭曼單于的故事,改植為伊稚斜單于殺死軍臣單于。

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也屬這類,例如康熙征討噶爾丹一事,戲劇中在這件史事大綱下,虛構了康熙的公主蘭齊兒,蘭齊兒與大學士李光地相戀未果後,下嫁於噶爾丹。在如此的創作下,單純的戰爭故事遂夾帶了男女戀情與父女衝突,對觀眾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當然,若是涉及近、現代歷史,在歷史事實上的刻意加工有時會引起故事角色後人的非議,於是有些創作者乾脆「實則虛之」,反將史實「故事化」。像號稱臺灣第一部大河劇,改編自東方白同名小說的《浪淘沙》,說的是臺灣第一位女女醫師蔡阿信的故事。戲中將蔡阿信改名邱雅信,將蔡阿信的丈夫、臺灣民眾黨的彭華英改名彭英,改名後,受史實束縛的程度減少,藝術創作的空間就相對變大了。

第三類:刻意為歷史人物翻案

這類戲劇為求吸引觀眾,將歷史人物的固有評價來個大翻修,以求顛覆效果。優點是提供觀眾另一種歷史人物的看法,缺點是觀眾需要整合新、舊觀念,對史料也容易產生不信任感。

焦晃主演的《乾隆王朝》就屬這類,戲中企圖為和珅翻案,將和珅的大貪官形象顛而倒之。戲中將和珅塑造為親手抓蟬免擾乾隆午睡、親自抬轎免致乾隆顛簸,並策畫乾隆南巡等事誼的重臣,甚至還將查知「甘肅大貪案」也轉植為和珅的政績。而對於和珅貪墨一節,僅輕描淡寫,似乎成為和珅公忠體國的合理獲利。

馬少驊主演的《走向共和》也是這類,戲中重塑了慈禧太后、李鴻章、孫中山等人的形象。慈禧太后傳統上是貪權自利的天下之母,戲中則為慈禧太后發聲,塑造慈禧為圖求仁孝之國本,因而移海軍軍費為建頤和園之用,以全光緒皇帝之孝名,戲中慈禧太后的認知是戰事可敗,仁孝的國本不可廢,廢國本則天下大亂。

第四類:以虛事為大綱導入史事

這類戲劇在細節上可以是符合史實的,但史事卻籠罩在編導虛構的大前題之下,這樣的安排,優點是大前題容易吸引觀眾的興趣,缺點則是觀察對史實的邏輯容易混淆。

許晴主演的《大清風雲》就是這類。這部戲說的是孝莊皇后的故事,從莊妃與皇太極生下順治,到順治入主中原。戲劇的衍進雖尊重史實,但整部戲卻在莊妃與多爾袞戀情的籠罩下,最後還出現多爾袞欲奪帝位,莊妃坐鎮相阻的畫面。

陳寶國主演的《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也屬這類。這齣戲表現了海瑞不畏權貴、除貪護民之心,也把嘉靖耽溺求道煉丹以及雄猜臣下之性格演活了。但戲中卻用虛構的「改稻為桑」為整部戲的前題,因為「改稻為桑」的國策,方引爆嚴嵩一黨貪汙事件的敗露,也才引出海瑞的除貪之行。

第五類:雜揉史事成為新故事

這類戲劇在盡量少做歷史臆造的前題下,對史載之事做了一番雜揉,這類戲的優點是多數情節均有所本,缺點是史事的因果完全被打亂了。

王剛主演的《江山風雨情》就是這類。戲中將史事的時間做了一翻大更動,史上崇禎二年清軍內犯攻打北京,崇禎三年殺袁崇煥,崇禎六年陳奇瑜圍李自成於車廂峽,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崇禎十六年賜死周延儒。但史料揉雜改造後,戲中既有清兵攻打北京以解李自成車廂峽之危,也有皇太極稱帝後兵臨北京,請崇禎承認大清朝,再有袁崇煥祭奠周延儒,史事因果與邏輯完全扭曲。

第六類:將史事的細節做無限的想像與創作

這類戲介乎「歷史正劇」與「戲說歷史」之間,說是歷史,虛構的量太大,說是戲說,又偏偏還是尊重歷史現實。這類戲的優點是娛樂性強,缺點則是夾帶的歷史份量過低。

唐國強主演的《大敦煌》就是這類,戲中以莫高窟的敦煌藏寶為基點,虛構了梅朵公主、野利旺榮及方天佑等人的三角戀情,以及諸人為保護國寶做的犧牲。

李英愛主演的韓劇《大長今》也屬此類。因為史料上有「醫女長今」等語,就能擴造出長今由御膳廚房宮女到成為醫女的起伏過程,通篇雖幾無史料為據,卻能尊重當時的宮廷制度。

筆者對史學與戲劇均有莫大之興趣,看歷史劇時,特別喜歡分析史事到戲劇的改編技巧。筆者相信,若能在享受戲劇的娛樂效果時,又同時能吸收史事的知識,相信看歷史劇會比他類戲劇有更多「寓教於樂」的功用。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390039 的頭像
    k390039

    遠路不須愁日暮。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