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8270709.JPG


隨著時代演變,台灣的職場上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漸漸不同於以往,越來越多企業在成本與業務性質的考量下,彈性調整員工時,甚至會要求員工配合加班,所謂的「責任制」遂成為工作常態,不過,即使下班採行責任制,一般公司在上班規定上仍然採取嚴格的「打卡制」,因此,「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已成為許多公司為人詬病、變相提高員工工時的作法。

近日,波仕特線上市調網就針對15~65歲會員進行了對「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網路民調。調查詢問受訪者「台灣上班族普遍存在『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您認為合理嗎?」,結果發現,表示「不合理」的受訪者合計高達八成五,認為「合理」的僅有一成五左右。

其中,認為「不合理」的受訪者中,約有68%左右的比例認為「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不合理,是因為它讓「工作時數無形加長」,顯示多數民眾的確認為,以限制上班需要打卡,下班則依責任感的「自由心證」來約束上班族,只會讓小員工不敢早早做完事情下班,而準時下班還會被冠上「不負責任」的臭名,使得工作時間越拖延長。

另外,認為「不合理」的受訪者中,則約有32%左右的比例認為「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根本就是「存心要做死員工」,顯見這部份受訪者對這樣怪異的制度反應激烈,受迫害感受極深,才會發出不平之鳴。其中,25~34歲的社會中堅表示這樣的制度「存心要做死員工」的比例更是所有年齡層之冠,也可見當下青壯年承受的超長工時壓力之大。

此外,整體受訪者中,已婚者表示這樣的制度讓「工作時數無形加長」比例更達六成,顯示已婚者由於已成家,也可能育有子女,「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不僅可能讓這些已婚族加班,更可能讓為人父母的上班族沒時間陪伴家人或小孩。有研究就指出,加班族過長的工時除了對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更可能造成離婚、長期單身或親子關係疏離等後遺症,而從本次的調查看來,已婚者對這些後遺症成因──「工時加長」的不滿的確佔了頗高的比例。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報告顯示,台灣人平均一年的工作時數是2,282小時,在全球可說數一數二,而這樣的結果究竟是台灣勞工自願抑或被迫的,從本次調查高比例反應出「不滿工時長」的結果可以窺知一二,究其原因,恐怕與「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這樣偽公正的制度脫不了關係。其實,除了大部分的業務之外,一般的上班族領的薪水都是固定的,不過在台灣資方總比勞方佔上風的氣氛下,員工就算加班,也不敢要求加班費,因此只有靠政府法令將許多勞工權益制度化才有可能改善。



從「愛拚才會贏」到「心事誰人知」
--關於台灣人工作超時過長的人文思索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王順民

社會(評) 096-071 號 May 4, 2007


報載根據相關的調查指出:台灣工作時數之長已經躍居為世界的第三順位,並且9成以上的上班族都有加班的經驗,不過,也有半數以上加班是完全沒有加班費。準此,從「愛拚才會贏」到「心事誰人知」,之於台灣人超時工作的該種社會事實,是有它深度探究的必要。

首先的提問在於非得要加班不可嗎?誠然,如果是框架在責任制的思維模式底下,那麼,這種經常性的加班實則可能隱含的是當事者的工作負荷、動機態度、專業能力、勞務分工以及勞動環境等等職場之內的構造變數;連帶地,經年累月下來的超時工作,其所可能引發的身心疲憊、職業倦怠、心力交瘁或是罹病風險等等預期與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這也是檢視加班背後各種的效益評估和績效管理時,所要誠實以對的重要課題。準此,之於工作時數過長與超時的論述真義,所直指的應該是針砭「加班」該種職場行徑所潛藏之常態、病態抑或變態;以及上班、加班與蹺班的迷思與弔詭?再者,與工作相關疲勞而來的男女性別、年齡大小、教育程度、行業類別與職等層級等等的屬性差異,也有它各種不同職場健康促進措施的規畫建制;連帶地,關於職場之外的影響因素,更是需要做通盤性的糾舉檢討,畢竟,經濟蕭條、產業外移、謀生不易所形成的失業恐慌症,讓為什麼非得加班一事,早已超出個人可以裁量自主的範圍。

其次則是關於「加班-過勞」之「休假」的衍生性思考,架接在過去農業社會與匱乏經濟之需求被剝奪的生存環境裡,休假、休憩與休息經常被視為是之於俗民百姓的一種奢求以及之於達官貴人的一種特權,就此而言,落實在資本主義的工商社會,雖然已經大幅地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型態,但是,惟恐不確定性與沒有安全感等人身恐懼的社會文化因素,依舊還是勞資雙方共同努力打拚與過勞加班的癥結所在。準此,考察當前脫序、迷亂的休假亂象,實則指涉的是國人是以什麼樣的認知方式來看待不必工作但卻是需要予以規律建制化的休假方式,也就是說,過度超時加班以及未臻完整規劃的休閒活動,理當有其內在一貫的銜接性意義,事實上,這兩股的『推』、『拉』力量終將使得台灣人成為謀求溫飽、疲於奔命以及拼命追逐金錢的過勞一族。

總之,「愛拚才會贏」所對映的是不服輸、要出頭的爭氣,但是,走過從前的困頓年代,相應而來的還是一種有待昇華的休閒文化,特別是「心事誰人知」直指的更是當我們無法擺脫大環境所招致的身心戕害時,一種身心靈之健康促進的觀念充權教育,應該要成為一項集體性質的全民運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