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市面上的記憶體體積越做越小,容量越做越大。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昨天發布全球最小的記憶體新技術,只要食指指甲大小的一張晶片,就能把人一生聽過的十萬首歌或拍過的上百萬照片都裝進去。

這項「九奈米功能性電阻式記憶體陣列晶胞」研究成果,上周已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IEDM)上發表,大會並選為「重點宣傳論文」之一,當天的「日本經濟新聞」也有報導。


這項新技術大小只有九奈米,和現行的快閃記憶體(手機、相機裡的記憶卡或iPad裡的硬碟等)相比,容量增為廿倍、耗電只有兩百分之一。


奈米實驗室副研究員何家驊估算,未來一平方公分的晶片(面積只有目前相機SD卡的七分之一),容量就超過五百GB,甚至可達一點五TB,是目前一般記憶卡的數十到上百倍,能儲存兩百小時的DVD影片、十萬首MP3音樂,或百萬張相片。


何家驊指出,傳統快閃記憶體不斷縮小,他預計明年上半年間,廿二奈米製程的記憶體就會開始量產。奈米實驗室的新技術利用鎢、二氧化鎢和三氧化鎢堆疊成「電阻式記憶體」(R-RAM)通道,外加電壓讓氧原子短距離移動,改變記憶體內部的電阻變化,交互組合後,就代表不同的儲存資料。


何家驊形容這項技術是「比B型流感病毒還要小約一百倍的完美工藝」,他表示,如果利用這項技術,把鎢和氧原子繼續往上堆疊,容量會再以倍數成長。


奈米實驗室主任楊富量表示,這項新技術預計在五至十年內進入量產,預計二○二五年新技術快閃記憶體的年產值可達到兩兆新台幣。



意外做小 技術可能重新洗牌




「本來是要開發低容量、高可靠度的記憶體,卻發現它有很強的『微縮能力』……」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副研究員何家驊說,他們研發的記憶體新技術,起初並非朝「更小」發展,現在卻極有機會突破業界最困難的挑戰─做小,甚至導致全球記憶體技術重新洗牌。


何家驊回憶,奈米實驗室一開始想研究的是類似一般車用電腦的記憶體,它不需要很大容量,但要非常穩定。研究團隊利用鎢和氧的堆疊技術,發現它可以縮得很小,容量卻很大。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講座教授胡正明表示,現行的記憶體製程縮小到十六奈米後,將面臨「很特別的轉捩點」。


他指出,快閃記憶體的全球產值已在幾個月前超越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希望台灣可以藉由這項技術打開新局面,不再完全依賴外國的智慧產權。


奈米實驗室預測未來五年快閃記憶體的產值將會持平,但是新技術快閃記憶體的產值將從二○一五年起一路狂飆,二○二五年到達加倍。


奈米實驗室明年將聯合產、官、學、研界共同成立「16-8奈米元件聯盟」,試圖搶占先機。主任楊富量希望這項技術突破不只是「最小」,更是「唯一」,讓台灣掌握部分智財權,未來對國外就有談判籌碼。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