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重讀龍應台的「請用文明來說服我」一書,

對裡頭的一段話頗有感觸:

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較重要;

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

也不要以為你祇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

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說話,

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

就要成為沉默的、無辜的犧牲者。

 

兩岸的發展變化會如何,相信沒有人能鐵口直斷。

不過可以預期的是,

由於去年中共領導階層經過一番重整,確立了接下來五年穩定的步調,

今年二○○八年的台灣政壇變化,也嚴重影響著後續四年的台灣發展,

這兩邊領導團隊各自的願景和彼此的互動,牽引了台海兩岸難以計數的可能性。

                                                                               

雖然我們人在台灣,但卻常常從中國談起。

中國的崛起不再是個問句,即使它有一天崩解也會是全球而非它自己的事。

從鄧小平的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經濟實力一再增強,

而以其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優勢,

所有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曾經經歷到的各項經濟起飛的美好時機,

在這個國度裡,正以世人所僅有的印象再乘上十倍、百倍的程度在蓬勃發生著。

                                                                               

作為一個極權政府,中國對言論箝制和各種自由的剝奪並不停歇,

但造英雄的時勢存在,

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經濟能力大幅提升之下,

卻能營造出一個彷彿開明專制般的大有為政治領導集團的形象。

生活前景看似美好的時候,人們總是想要安定。

我猜想中國整個應該是求「安」的。

 

相對地,當人民對未來不看好,希望改變的慾望就強烈得多。

我們知道,台灣一定會變,但不見得有機會變得多好,至少我並不是完全樂觀。

台灣沒有實力求「不安」,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資源都無法支持,

所以下一階段的政府方針一定是以經濟為主。經濟可能會重振,

但國際地位和外交空間突破的可能性也許一點都不高。

國際地位的不彰,如果沒有好的解套,

沒有一個對岸能接受而不積極打壓台灣的模式的話,

台灣的發展終將被邊緣化。

                                                                               

舉一個例子,現在世界幾個前景看好的新興經濟勢力,

包括了所謂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

另外有許多中小型的新興市場也是國際觀注的焦點。

東南亞國協就是其中的一個熱門區域,

東協十國 (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

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將仿效歐盟成立一個自由貿易區,

有鑑於此區的發展性,鄰近國家都亟欲打入這個市場,

於是陸續出現了東協十加一(中國)、東協十加三(中國、日本、南韓)的議題,

甚至最新的建議是成立東協加六(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

印度)的經貿特區。在其中,任何一種組合,都不包括台灣。

                                                                               

從這裡可以看到,台灣即使不考慮所謂的強化主權、發展外交等議題,

只專注經濟發展的部份,仍然由於地位不被認可,

國際組織往往受限於中國的態度,無法讓台灣積極參與區域性,

或是全球性的議題發展。

 

我們擔心台灣的「被邊緣化」危機,

然而很諷刺地這個危機其實一方面來自於台灣的「不邊緣化」。

台灣過往一向自詡為東亞島弧的核心地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以前美蘇對峙,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競爭的時代,

在東亞有北韓對南韓、中共對台灣、北越對南越的分裂。

美國在越戰失利退出戰場後,所謂的東亞島弧,從日本、南韓、台灣、菲律賓等,與美國戰略上親近的國家,所代表的戰略地位便更為吃重。

台灣扮演了這個衝突邊緣的重要角色。

                                                                                

現在國際上擔心發生衝突的區域,隨著新興市場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轉變。

共產主義式微,北韓軟化自絕於世的態度,

中國這最後共產保壘也拿著共產黨政權做著資本主義的事。

反而是美國帝國主義對上伊斯蘭世界等文化上的衝突,

讓中西亞地區仍然是戰亂不息,印度洋經濟區與東亞或是歐陸間的串聯,

都因為政治的不穩定而有所顧忌。

                                                                                

這回的衝突邊緣就不再是台灣了,

所謂的衝突邊緣另一面的解釋,也就是位居有能力抵擋更大衝突發生的地位。

除非台灣政局的發展違背大部份民意,走向擴大衝突的路線,

否則就國際政治發展而言,

台灣已經失去了衝突邊緣這樣一個人人顧忌人人關心的角色;

而若台灣真的拿回衝突邊緣這個角色,

所付出的代價亦不是所得到的關愛所能彌補的。

 

中國的發展裡,台灣不再扮演頭號問題,

它關心太平洋對面的美國、喜瑪拉雅山另一頭的印度

、和華南、西南部發展緊緊相依的東南亞國協、

大西北開發和新疆為主的回教族群的文化、政治問題…

許多的問題都可能比台灣問題更嚴重、更即時、更寬廣。

只要不讓台灣活不下去,不逼迫台灣做出困獸之鬥,

不讓台灣認真考慮是否要取回國際對衝突邊緣的關愛,

適度地和台灣保持共同前進發展的態勢,

兩岸問題並不是這個世代的領導人的真議題。

                                                                               

中國這條巨龍已經撐起難以撼動的身軀,

或許印度象也有機會與之一較高下,

展翅已久的美國白頭鷹終要慢慢讓出主角的席位,

在這艘叫作「地球」的方舟上,動物們幾乎已經開啟了每一扇艙門,

已經看出彼此必須共享有限的資源,

而台灣並不是舵手,至少目前不會是,

我們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和其他的國家一樣都不是輕鬆簡單的問題,

如果國家的帶領著真的有寬廣的視野和恰當的道德與能力,

或許人民不需要太多擔心,順其自然就好;

如果我們不是那麼有信心,那麼雖然沒有人能靠一已之力想出答案,

我們還是要鼓勵自己去觀察、思考、和監督。

畢竟,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公僕的老闆。

 

人民擁有生氣的權力,

透過民主制度,人民可以選擇停滯不前或者大步邁進。

海峽兩岸,哪裡是統一和獨立的對決?

哪裡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相沖?

哪裡是民族主義和分離主義的矛盾?

對人民而言,其實祇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

極其具體,實實在在,一點不抽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390039 的頭像
    k390039

    遠路不須愁日暮。

    k3900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