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期是美國第3季俗稱「財報週」的階段,諸多企業公佈財報不佳,加劇市場的悲觀看法,加劇市場反應力道,連帶也使台灣股市受到影響。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泰勒(Richard Thaler)曾在研究中發現,「人類傾向對壞消息過度反應,因而加劇空頭的態勢」,在此一情勢中,相當明顯。而也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目前美國股市的10年滾動報酬率(10-Yr rolling return),已降至不到1%的水準,這幾乎代表著,這樣的報酬率,遠比「無風險利率」(以美國10年期公債的水準來說,目前是3.75%),還要更差。
對於投資者來說,值此恐慌蔓延的情勢,正好可以好好想想,「投資於企業這件事,何以會產生良好的報酬?」
■投資於企業的優越性,必須在「特定條件」下,才具備優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回顧一下,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針對史密斯(Edgar Lawrence Smith)1924年的著作《將股票視為長期投資》(Common Stocks as Long Term Investment)的評論,他說,投資於企業的優越性,並非總是理所當然,只有在「特定條件」成立下,才具備了優勢。
這不免引起注意了,凱因斯所說特定條件,指的是什麼?
其次,對投資者來說,特定條件,應該如何掌握?
要思考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投資的核心元素:價格和價值 ── 前者是你所付出的、相當於投資者所付出的「成本」;而後者則是你所擁有的「總體報酬」(包含了股價的推升、股利股息,以及企業運用保留盈餘、再投資之後,所創造的價值成長)。
如同購物一樣,當所付出的成本愈高、相形之下,就越不划算:價值100元的東西,以120元取得、或是以40元取得,哪一種情況較令人開心,答案不言可喻。
也因此,股價的持續推升,將使搶搭上漲列車的乘客們,可期待的收益率,不斷降低。也因此,凱因斯所指的特定條件,也就呼之欲出了:唯有當股價足夠低廉時,才能期待投資於企業的收益率,會優於債券。
■「特定條件」形成之際,通常不是眾人慶祝的時刻
儘管此一「特定條件」看來清楚又簡單,但卻往往不容易掌握。大抵上,凱因斯所謂「特定條件」出現的狀態,通常是伴隨恐懼與未知的市場心理。
我在《黑暗中的聲納:解析巴菲特精典之市場觀點》一文中,曾經以巴菲特的「進場指標」,檢視美國近10年來的變化,你可以發現,幾個重要的高峰和低谷,正好也象徵著市場大眾信心的構築與崩解:2000年是網路概念股正夯的時刻,是該比值高得幾近不合理的狀態,市場也大興奮;而2002年前後,市場歷經網路概念股的泡沫化、安隆案、世界通訊案,該比值降至低點,值得進場布局的時刻,卻也是市場大為悲觀的階段。
■散戶、法人,難逃「追高殺低」
這種心理狀態,將會導致「追高殺低」的現象,層出不窮。而且,不只是散戶、就連大型法人,也難脫其害。我們可以看到附圖,這是美國私人退休基金,在2個不同時間點,現金投入股票的比重。
你可以發現,在1970年開始的上漲態勢中,私人退休基金將資產中大量的現金,不斷投入市場,至1971年時,比重已高達91% ── 往高點奔馳的火車,眾人皆瘋狂追逐。
而後歷經了石油危機,市場信心崩潰,這些照理說最有長期投資眼光的退休基金經理人,卻開始拋售持股、急忙跳車,到了1974年時,手上持股比重只剩19%,坐實「追高殺低」的循環。
透過這樣的對照,你可以理解,當凱因斯所說「特定條件」逐漸成立時,就是股價逐漸崩跌、市場信心瓦解、cash is king開始成為意見主流之際!這也是何以無論散戶或法人,難以跳脫市場磁力魔咒,在投資於企業的優異性逐漸形成時、卻紛紛跳車之原因了。
■長期投資者,要歡迎股價的下跌
市場前景,永遠不明,盲目的投入、殺出,更會造成毀滅。明智的投資者在此時局,應將之視為「特定條件」逐漸形成,若無此階段的產生,投資者很難期待自己的投資會產生超額報酬。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不會在意市場、大盤的下跌,而是看中企業個體的市場價格下跌,儘管這可能代表,自己投資組合中會出現帳面虧損,但猶如硬幣的兩面:這也代表自己能以更低廉的成本,持有更多自己所欣賞的優質企業股權,是以足可期待更好的投資收益。
城國斌 2008/11/13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泰勒(Richard Thaler)曾在研究中發現,「人類傾向對壞消息過度反應,因而加劇空頭的態勢」,在此一情勢中,相當明顯。而也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目前美國股市的10年滾動報酬率(10-Yr rolling return),已降至不到1%的水準,這幾乎代表著,這樣的報酬率,遠比「無風險利率」(以美國10年期公債的水準來說,目前是3.75%),還要更差。
對於投資者來說,值此恐慌蔓延的情勢,正好可以好好想想,「投資於企業這件事,何以會產生良好的報酬?」
■投資於企業的優越性,必須在「特定條件」下,才具備優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回顧一下,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針對史密斯(Edgar Lawrence Smith)1924年的著作《將股票視為長期投資》(Common Stocks as Long Term Investment)的評論,他說,投資於企業的優越性,並非總是理所當然,只有在「特定條件」成立下,才具備了優勢。
這不免引起注意了,凱因斯所說特定條件,指的是什麼?
其次,對投資者來說,特定條件,應該如何掌握?
要思考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投資的核心元素:價格和價值 ── 前者是你所付出的、相當於投資者所付出的「成本」;而後者則是你所擁有的「總體報酬」(包含了股價的推升、股利股息,以及企業運用保留盈餘、再投資之後,所創造的價值成長)。
如同購物一樣,當所付出的成本愈高、相形之下,就越不划算:價值100元的東西,以120元取得、或是以40元取得,哪一種情況較令人開心,答案不言可喻。
也因此,股價的持續推升,將使搶搭上漲列車的乘客們,可期待的收益率,不斷降低。也因此,凱因斯所指的特定條件,也就呼之欲出了:唯有當股價足夠低廉時,才能期待投資於企業的收益率,會優於債券。
■「特定條件」形成之際,通常不是眾人慶祝的時刻
儘管此一「特定條件」看來清楚又簡單,但卻往往不容易掌握。大抵上,凱因斯所謂「特定條件」出現的狀態,通常是伴隨恐懼與未知的市場心理。
我在《黑暗中的聲納:解析巴菲特精典之市場觀點》一文中,曾經以巴菲特的「進場指標」,檢視美國近10年來的變化,你可以發現,幾個重要的高峰和低谷,正好也象徵著市場大眾信心的構築與崩解:2000年是網路概念股正夯的時刻,是該比值高得幾近不合理的狀態,市場也大興奮;而2002年前後,市場歷經網路概念股的泡沫化、安隆案、世界通訊案,該比值降至低點,值得進場布局的時刻,卻也是市場大為悲觀的階段。
■散戶、法人,難逃「追高殺低」
這種心理狀態,將會導致「追高殺低」的現象,層出不窮。而且,不只是散戶、就連大型法人,也難脫其害。我們可以看到附圖,這是美國私人退休基金,在2個不同時間點,現金投入股票的比重。
你可以發現,在1970年開始的上漲態勢中,私人退休基金將資產中大量的現金,不斷投入市場,至1971年時,比重已高達91% ── 往高點奔馳的火車,眾人皆瘋狂追逐。
而後歷經了石油危機,市場信心崩潰,這些照理說最有長期投資眼光的退休基金經理人,卻開始拋售持股、急忙跳車,到了1974年時,手上持股比重只剩19%,坐實「追高殺低」的循環。
透過這樣的對照,你可以理解,當凱因斯所說「特定條件」逐漸成立時,就是股價逐漸崩跌、市場信心瓦解、cash is king開始成為意見主流之際!這也是何以無論散戶或法人,難以跳脫市場磁力魔咒,在投資於企業的優異性逐漸形成時、卻紛紛跳車之原因了。
■長期投資者,要歡迎股價的下跌
市場前景,永遠不明,盲目的投入、殺出,更會造成毀滅。明智的投資者在此時局,應將之視為「特定條件」逐漸形成,若無此階段的產生,投資者很難期待自己的投資會產生超額報酬。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不會在意市場、大盤的下跌,而是看中企業個體的市場價格下跌,儘管這可能代表,自己投資組合中會出現帳面虧損,但猶如硬幣的兩面:這也代表自己能以更低廉的成本,持有更多自己所欣賞的優質企業股權,是以足可期待更好的投資收益。
城國斌 2008/11/13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